2007年10月31日晚,下飞机直奔北京梅地亚中心旁、位于中华世纪坛地下负一层的蓝石俱乐部。送我前去的朋友说:“这个俱乐部是北京传媒、艺术与人文知识分子聚会交流的地方。”
到蓝石俱乐部,付豫在门口迎接。这是第一次见付豫,能够结识她还是因为她采访“巴菲特先生”的缘故,因此通过几个电话。付豫说:“我们的制片人高先民先生也来了,他轻易不出来见人。”说实话,我对经济半小时的制片人也充满神秘感,因为他们在我这个普通人看来,尽管在幕后但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人。落座与高先生及《经济半小时》栏目的主编张凯华先生寒暄并相互介绍,高先生很谦和。他谈起想见我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看到我的书《时间的玫瑰——但斌投资札记》中有张志雄写的序,能让张志雄写序的人一定不差!
这可有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真没想到志雄兄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从未想过请什么名人或有权势的人写序,原来请志雄兄写序,是因为他的笔墨中常常有能打动我的东西,而且他对投资的理解,在我看来有一定的高度与境界。当然,他的毫不留情面的批评也是我喜欢的。就像他10月31日在一篇小文“我们学巴菲特,就这么肉麻?”所指出的:
“我看完那节采访后,就猜到采访内容太少,用很多其他内容来凑。我自己做过电视,过去与《经济半小时》的主编和编辑也有点熟悉,当然明白。不过,这个节目确实失败了,因为不采访与采访区别不大,哗众取宠而已。如果将采访过程如实道来,不故弄玄虚,可能更好。还有,最后主持人赵赫的话,也不可能是赵赫写的,是谁写的?
我想,也只有外行才会欣赏那篇‘后记’,新闻同行会觉得这位记者太矫情了,不成功,没什么,但还要夸张一番,没什么意思了。
我希望实事求是,巴菲特是这样,为什么我们所谓的“巴菲特谜”或自称向巴菲特学习的人就不这样呢?我们真的从这电视节目学到了什么新内容?没看之前,激动一番也罢了,看了之后,还要热捧,真过份了,有些肉麻。
张志雄2007-10-31”
这篇小文中他把几乎所有人都不留情面的批评了,当然也包括我。当然,我想高先生与我不会因此就介怀什么,我开始时倒是有点担心志雄兄这一说,年纪青青的付豫会有想法,但我的经历告诉我,“逆境”又何尝不是“苦口良药”呢?!今天写出它,也算是对付豫的激励吧。
2007年11月3日晚,《证券市场红周刊》的同志请我吃饭,CEO郭贵龙先生出席。《红周刊》的朋友说:他们的郭总也是不轻易出面的人。没想到郭总与志雄兄也是老朋友,谈起志雄也是赞赏有加。
我的一位朋友说:“张志雄先生在北京的人文知识分子中,有些人脉与影响。但有些‘大知识分子’对证券市场的财富增长,常常怀有杯葛之意,志雄先生应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我希望志雄兄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对从事投资实践事业的我来说,我真的希望他能拿出思想性极强的重量级著作影响更多的人。
但斌2007年11月15日随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