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岁月 |
分类: 短信及来信 |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价值投资策略比较
刘建位
我先是写了几本关于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的书,又翻译了彼得林奇的两
两位投资大师都是价值投资,一个是公募基金,一个是私募基金。
也认识国内一些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中的价值投资者。
我发现,尽管都是公募和私募基金都是价值投资,但由于体制的原因
比较一下二者价值投资风格的不同,感觉十分有趣。
1.
私募基金能够集中投资,但公募基金却有10%上限。
私募基金规模小,可以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但公募基金规模大的话
但是大羸的前提是集中投资赌对了,否则也会大输。
公募基金不得不分散投资,不容易战胜市场,但更容易跟上市场。
不过公募基金分散投资,并不意味着不能取得好的业绩,林奇曾持有1400只股票,13年平均业绩为29%,超过巴菲特年平均22%的业绩。
关键还是在选股。
2.
公募基金只要业绩好,阳光下,很透明,地球人都知道
私募基金尽管业绩好,却只有少数人知道,地下的,不透明
他的私募基金投资合伙公司,从1956年到1965年做了10年才做到2600万美元。巴菲特如果不是利用保险资金的话,资金规模也很难扩大。
而林奇1976到1989年13年就从2000万做到130亿美元。
不过正如巴菲特所言,规模越大,越难战胜市场。林奇也感叹
3.
公募基金业绩季度和年度排名压力很大,直接确定申购
私募基金则没有这种压力,可以更多地追求长期业绩。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做到74岁还在做投资,而且越做越快乐。而林奇46岁就选择退休,可能与压力有关。
但其实私募基金业绩压力更大,除非你比公募业绩更好
在美国,私募基金合法化,容易做大,但在中国没有合法化
4.
私募基金能够长期持有,但公募基金却受制于业绩排名
但是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想价值投资,但投资人却想迅速赚一把就跑。
也有许多投资人一看股票在跌,就害怕,频繁问管理人
巴菲特不允许客户过问投资组合,不得干涉投资决策。
但很多私募基金并没有巴菲特这样的声誉,客户不一定给这样的自由。
有些公募基金,由于并没有一个特别大的客户,都是小散户
林奇就可以。
5.
私募基金可以隐蔽身份,但公募基金却不得不定期披露
巴菲特从不暴露自己的投资,才能低价买入。
而林奇则只能逆向投资,在别人极不看好时,火中取栗。
但是在中国随着基金主导市场,有时有些成功基金成了风向标
6.
私募基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太多限制规定,即使是不合理不合法
但公募基金管得较严较多,很多事情即使合理合法也不能做
除了外部监管,内部监管更是条条框框很多很细,公募基金受的束缚很
巴菲特想做股票就做股票,想并购就并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林奇是明星基金经理,客户信任,老板信任,才有很大自由
不过,尽管监管限制了公募基金的活动范围,但丧失了机会
7.
私募基金研究队伍肯定无法与公募基金比,但对于某些行业
公募基金研究队伍庞大,覆盖范围广泛,扩大了价值投资的选股范围
但是如果体制不开放自由,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明哲保身
反而私募基金和许多优秀券商研究员保持密切联系,感情优势加金钱优
研究力量很重要,不过基金经理更重要。
林奇有不少研究员,但更倾向自己亲身调研做研究。
巴菲特根本没有任何研究员。
研究只能是参考,关键是投资者自己决策。
参谋只是参谋,元帅就是元帅。
8.
私募基金管理层次极少,许多大投资,老总一个人拍板就行
但公募基金有投资委员会,有很多程序要走,但有时机会稍纵即逝。
不错,集体思考决策,会避免个人决策失误的巨大风险
但许多情况下,投资是明星个人的艺术表演,就像NBA和英超一样,明星的作用很大。因为市场变化很大,公司在变化
巴菲特根本没有决策委员会。
林奇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而私募基金更容易发挥明星的作用,公募基金更容易产生官僚体制
怪不得有许多公募基金经理明星到私募基金。
9.
一个合理的市场格局是:私募多,公募少。
但中国目前是公募主导,管理层大力扶持,而私募基金还是地下的
过去是公募基金大发展的几年。
未来应该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