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位兄来信--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价值投资策略比较

(2007-02-27 07:18:08)
标签:

财经

岁月

分类: 短信及来信
但总:
 
从证券市场周刊吴晓兵老师发来的价值投资论坛安排得知,你也参加,并会有精彩发言。
我正好也去北京,到时一定多向你请教。
祝新春快乐!
 
刘建位
 
 
 
以下是我想写的一个小东西初稿,请指正。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价值投资策略比较

 

刘建位

 

我先是写了几本关于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的书,又翻译了彼得林奇的两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

两位投资大师都是价值投资,一个是公募基金,一个是私募基金。

也认识国内一些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中的价值投资者。

我发现,尽管都是公募和私募基金都是价值投资,但由于体制的原因,投资风格有很大不同

比较一下二者价值投资风格的不同,感觉十分有趣。

 

1.        集中投资

私募基金能够集中投资,但公募基金却有10%上限。

私募基金规模小,可以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但公募基金规模大的话,不得不进行分散投资。

但是大羸的前提是集中投资赌对了,否则也会大输。

公募基金不得不分散投资,不容易战胜市场,但更容易跟上市场。

不过公募基金分散投资,并不意味着不能取得好的业绩,林奇曾持有1400只股票,13年平均业绩为29%,超过巴菲特年平均22%的业绩。

关键还是在选股。

2.        私募基金想大不了

公募基金只要业绩好,阳光下,很透明,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做大了,可以买更好多股票,好股票也可以加仓。

私募基金尽管业绩好,却只有少数人知道,地下的,不透明,主要是品牌相传,而且客户资金门槛高,很难迅速扩大规模。

他的私募基金投资合伙公司,从1956年到1965年做了10年才做到2600万美元。巴菲特如果不是利用保险资金的话,资金规模也很难扩大。

而林奇1976198913年就从2000万做到130亿美元。

不过正如巴菲特所言,规模越大,越难战胜市场。林奇也感叹,规模大,管理人的管理费多了,但投资人的收益水平往往容易下降,基金经理要想继续战胜市场,付出的努力要比规模小时多得多,连林奇也不得不在46岁就退休。

3.        业绩压力

公募基金业绩季度和年度排名压力很大,直接确定申购、影响基金经理奖金甚至位置,不得不短期投资,做业绩。

私募基金则没有这种压力,可以更多地追求长期业绩。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做到74岁还在做投资,而且越做越快乐。而林奇46岁就选择退休,可能与压力有关。

但其实私募基金业绩压力更大,除非你比公募业绩更好,而且要好出一大截,否则谁还冒风险找你呢?

在美国,私募基金合法化,容易做大,但在中国没有合法化,只能业绩更高,才能从公募基金那里抢来大客户。

4.        长期持有

私募基金能够长期持有,但公募基金却受制于业绩排名,不得不波段操作。

但是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想价值投资,但投资人却想迅速赚一把就跑。

也有许多投资人一看股票在跌,就害怕,频繁问管理人。尤其是大客户,管理人不敢得罪,所以私募基金长期投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巴菲特不允许客户过问投资组合,不得干涉投资决策。

但很多私募基金并没有巴菲特这样的声誉,客户不一定给这样的自由。

有些公募基金,由于并没有一个特别大的客户,都是小散户,反而有可能更自由一些。

林奇就可以。

5.        信息披露

私募基金可以隐蔽身份,但公募基金却不得不定期披露,结果容易暴露动向,大家都不愿抬轿。

巴菲特从不暴露自己的投资,才能低价买入。

而林奇则只能逆向投资,在别人极不看好时,火中取栗。

但是在中国随着基金主导市场,有时有些成功基金成了风向标,反而容易一投市场就跟,尤其是许多基金共同看好一只股票,比如茅台,迅速拉升股价,很快实现预期盈利。

6.        监管体系

私募基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太多限制规定,即使是不合理不合法也可以做。

但公募基金管得较严较多,很多事情即使合理合法也不能做。我说的法是大法,合大法,如证券法,但不合小规则,如基金投资规定。

除了外部监管,内部监管更是条条框框很多很细,公募基金受的束缚很多。

巴菲特想做股票就做股票,想并购就并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完全说了算。

林奇是明星基金经理,客户信任,老板信任,才有很大自由,一般公募基金根本没有这么多自由,外部和内部监管很多。

不过,尽管监管限制了公募基金的活动范围,但丧失了机会,同时也少了许多风险。

7.        研究力量

私募基金研究队伍肯定无法与公募基金比,但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公司,特别专业,甚至胜过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研究队伍庞大,覆盖范围广泛,扩大了价值投资的选股范围,尤其一家基金公司下不同基金经理之间,不同研究员之间,经常沟通,有交流出火花的优势。

但是如果体制不开放自由,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明哲保身,反而会压灭火花。

反而私募基金和许多优秀券商研究员保持密切联系,感情优势加金钱优势,容易得到比报告更及时更详细的东西,能够比基金内部研究更早一步。

研究力量很重要,不过基金经理更重要。

林奇有不少研究员,但更倾向自己亲身调研做研究。

巴菲特根本没有任何研究员。

研究只能是参考,关键是投资者自己决策。

参谋只是参谋,元帅就是元帅。

8.        投资执行

私募基金管理层次极少,许多大投资,老总一个人拍板就行,甚至一个电话,马上就投了。

但公募基金有投资委员会,有很多程序要走,但有时机会稍纵即逝。

不错,集体思考决策,会避免个人决策失误的巨大风险,但损失的机会更大。

但许多情况下,投资是明星个人的艺术表演,就像NBA和英超一样,明星的作用很大。因为市场变化很大,公司在变化,并不是每个领导成员都能从迷雾中看出未来。

巴菲特根本没有决策委员会。

林奇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而私募基金更容易发挥明星的作用,公募基金更容易产生官僚体制,限制明星的发挥。

怪不得有许多公募基金经理明星到私募基金。

9.        发展前景

一个合理的市场格局是:私募多,公募少。

但中国目前是公募主导,管理层大力扶持,而私募基金还是地下的,没有合法化。

过去是公募基金大发展的几年。

未来应该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几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