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但斌观点 |
[投资与战争无差异,战术上投资的技巧可以改变甚至可以有失误,但战略却不容有失。战略就是战略,这是智慧和勇气的结合。如果资金足够大,赚大钱也只能在大波动中赚。]
投资人的类型五花八门,其风格也各有千秋。但就整个市场而言,要做大笔交易,有关投资战略构想的设计,便显得非常重要了。体会到这点,还是在2000年5月份,当时笔者的“B股——十年磨一剑”一文刚刚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一位香港身份蒋姓朋友找到我讨论能否投资B股,5亿规模三年回报30%。这个故事我在本书“Ⅲ浪③的第一目标2045点梦想成真
“从中国证券市场结构调整的角度,B股市场也许是最后一块有待实现价值的投资领地,”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假如这个前提正确,而且我们也认定B股市场已经具备各种条件,是一个好的投资场所。那么,作为机构投资者,投资于B股市场便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温和型:投资于整个B股市场。以自身的投资量按各个B股上市公司的权重分配该上市公司的投资额。
成长型:选择一些质地优良,发展前景较好,B股股票价格理论升幅较大的B股进行组合投资,以达到超越B股指数的目的。
进取型:选择AB股差价最大的上市公司(排除ST、PT的股票)构建组合,当组合构建完毕,选择一只业绩及回报最好的企业,如东信B股(900941)集中交易。届时一旦东信B股达到或接近A股价格,必然会带动组合投资的其它股票缩小AB股间的差价。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甚至需要与其他战略伙伴结盟才能实现。
当时,笔者给香港的 蒋先生做的组合投资计划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案,假如是一个拥有庞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选择第一或第三种方案都是可行的,当然,第三种方案更具抱负和野心。而由此,我更深刻感受到我曾为之工作的中国最具活力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曾经拥有怎样的一种光荣与梦想。今天,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评价,但从投资的角度,战略上君安证券1995年决策中国A股市场与1996年底决策B股市场无疑是具有远见的,这是在赌即将出现的大波动,如果资金足够大,赚大钱也只能在大波动中赚。君安证券后来的成就与这种战略决策有很大关系。
投资与战争无差异,战术上投资的技巧可以改变甚至可以有失误,但战略却不容有失。战略就是战略,这是智慧和勇气的结合(智慧来自于深邃的理性)。我们是否具有梦想家的远见(这是一种基于深邃理性的深刻洞见)和斗士的勇气?当然,光有远见和勇气还不足够,还要看能否在完全恰当的时机开始。就像君安一样,在度过了1995年底需要卖股票才能发工资的艰难岁月后,君安证券迎来了A股市场的春天。当然,也由于时机的把握在战术上其B股的持仓还要留待未来岁月的价值检验。
为此,我常常想要是君安不出事,会怎样?从投资的角度,君安的某些决策者拥有战略家的视野与敏锐的洞察力。按我个人的观点,这种成功更大程度上不是靠坑蒙拐骗(尽管有人这样评价),而是靠开放的心灵、头脑、理念得来。这就是资本市场上“人”的价值和意义。
感谢君安让我成长,让我拥有智慧并学会了战略性的思考习惯。今天,是否还有人记得当年占据了三大证券报一整版的那棵高昂挺拔的松柏!也许只要5年,只要能坚持到2002年,当中国加入WTO,中国最优秀的证券公司将毫不畏惧地迎接世界级大券商的竞争和挑战。可惜,君安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打败她的不是不可战胜的市场而是难以捉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