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雪瑛杂谈 |
分类: 评论 |
偶尔也写写散文,但都是兴之所致。读了王雪瑛的散文集《倾听思想的花开》,才知道她的非同一般。
这本散文集显然是作者辛勤耕耘和精心编选的结果。除此之外,还由于她对于科学的挚爱。她自述:"在我最深的梦里,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后来虽然读了文科,却未改初心。这只要读一读这本散文集的自序就清楚了,她竟然用一多半的篇幅来谈论有关科学的梦想和科学的某些最新发现。"朱诺号"的宇宙探秘似乎与一般的散文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她却在序言里津津乐道。用网络热词来形容,这真心是一个非常"开挂"的序言,可谓没有之一。而我也居然被这种另类序言撼动了,似乎明白其背后隐含的深意和良苦用心。科学与文学不应该对立,虽然分工不同,思维方式各异,但两者都需要借助想象力。现代科学对于宇宙的新发现,不仅对于文学家建立新的宇宙观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开拓了诸多想象的空间。科学的严谨也有助于创作计划的形成和实施。王雪瑛在序中说:"我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想象成设计一艘飞船",一位空间物理科学家的鼓励,"让我感到来自文理沟通的一种力量","将随心所欲的写作,变成了一个有计划的项目"。终于这艘特别的"飞船"制造出来了,并且在适合的"窗口时间"射向广袤的的心灵宇宙。
读者从这本散文集的栏目编排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计划性和作品的设计感。第一辑"大学之大",写了中外多所大学。作者光顾过北大、清华、哈佛、耶鲁、伯克利、斯坦福等名校,有的还多次进出。虽然也写到各所大学的独特风光,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是仅仅写几篇大学校园的游记。而是写一所大学的气度、一所大学与一个时代、一所大学的文化血脉,如此等等。每一篇都是有血有肉的文学性散文,而当它们聚集到这个栏目中时,却又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科学性,证明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所蕴含的,甚至超出了这句名言的限定。第二辑"生命磁场"的命名就很有意思,有的读者可能认为只是一个文学比喻,其实却是一个科学术语(shenmingcichang),即人体内的磁场。每一个生命磁场的场量有强、中、弱之分。在灾害救险中,可以通过探测生命磁场来寻找生命迹象。在这一栏目中,作者叙写了阿伦特与海德格尔、胡适与韦莲司、杜拉斯与雅恩等人的爱情,以及对几位作者和他们作品的感受和见解。显然,在她看来,爱情和审美,都与人的生命磁场有关。虽然这还有待生物科学的证明,但这种尚待证实或证伪的想像,我仍然觉得是很美丽的。第三辑"远方之远"写的是以美国为主的旅行,因为作者有两次较长时间的访美,这就与走马看花的短期旅游者有截然不同的体会。人们惦记着"诗与远方",因为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波士顿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那个远方,她曾穿了厚厚的羽绒大衣,戴上黑色的皮手套,穿过寒冷的大街,到Trinity教堂度过了一个圣诞之夜。至今仍然保留了那张深绿色的圣诞夜的请柬,因为那是一张使她忆起"一个缥缈的旧梦"的"时光的请柬"。而上海这个"我居住的城市已经好几年不下雪了,暖冬让雪景变成了一张明信片,寄存在岁月的深处"。一张是可以触摸的请柬,一张是虚拟的明信片,都置放在岁月的深处和远方。这种意象,既打动了作者自己,也通过她的如诗似画的语言,打动了我们。第四辑有游记、评论或者某个因由的感触和抒怀,暗含相由心生、心由相生,用"心海日出"来概括倒也贴切。
在当代文学中,散文的地位仅次于小说,坐稳了老二的位置,但散文的价值却未必在小说之下。散文当然也可以写吃喝玩乐、家长里短,但我个人更看重视野开阔一点、更具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的散文。《倾听思想的花开》显然属于后者。我尤其赞赏她写大学、大师的一些散文,既令人高山仰止,又使人感动不已。在一篇写蔡元培与北大的散文里,写了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丰碑意义的大学校长,以他的创新精神和办学宗旨,把北大办成了人才高地。北大名师荟萃,文章列举了诸位大家的讲课,各有风采,栩栩如生,仿佛作者穿越而至,颇有现场感。有关北大的文章共有九篇,除蔡元培外,还写了马寅初校长和哲学史家冯友兰、北大的红学研究传统、物理学家周培源和沙滩红楼等,构成了具有北大校史意义的系列散文。写清华的也有三篇,其中写校长梅贻琦的文章最有份量。由于"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的首倡者就是梅贻琦,所以就以此破题,接着又从"仁厚儒雅与斯文之气"、"以刚毅坚卓对惊涛海浪"、"勋昭作育与一身清风"、"清华情结与精神故乡"几个方面多维立体地描述了他那感人至深的精神风貌和高尚人格。在写美国大学的系列文章中,哈佛大学就占了五篇,作者格外关注哈佛燕京学社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作者还对哈佛学者杜维明作过访谈,写出了《杜维明,现代儒学创新》的长文。
仅从上述列举的几例,就可看出这部散文集具有鲜明的主题性,是一部主题散文集,而不是一盘散沙的文章汇编。具体而言,这部散文集的主题就是科学和人文。作者通过大学之大、生命磁场、远方之远和心海日出等涉及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爱情和审美、人间行走等方方面面,把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渗透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传播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
今年6月1日,LIGO合作组织通过官网宣布,他们确认第三次引力波事件,这次来自遥远的30亿光年以外的两个恒星级黑洞合并。文学性散文不一定去写如此遥远的"宇宙涟漪",那么能否从过于细小的叙事状物和抒情释怀中摆脱出来,关注一下人间发生的"引力波"呢?
刊2017,9,2《解放日报》"书评"
这本散文集显然是作者辛勤耕耘和精心编选的结果。除此之外,还由于她对于科学的挚爱。她自述:"在我最深的梦里,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后来虽然读了文科,却未改初心。这只要读一读这本散文集的自序就清楚了,她竟然用一多半的篇幅来谈论有关科学的梦想和科学的某些最新发现。"朱诺号"的宇宙探秘似乎与一般的散文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她却在序言里津津乐道。用网络热词来形容,这真心是一个非常"开挂"的序言,可谓没有之一。而我也居然被这种另类序言撼动了,似乎明白其背后隐含的深意和良苦用心。科学与文学不应该对立,虽然分工不同,思维方式各异,但两者都需要借助想象力。现代科学对于宇宙的新发现,不仅对于文学家建立新的宇宙观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开拓了诸多想象的空间。科学的严谨也有助于创作计划的形成和实施。王雪瑛在序中说:"我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想象成设计一艘飞船",一位空间物理科学家的鼓励,"让我感到来自文理沟通的一种力量","将随心所欲的写作,变成了一个有计划的项目"。终于这艘特别的"飞船"制造出来了,并且在适合的"窗口时间"射向广袤的的心灵宇宙。
读者从这本散文集的栏目编排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计划性和作品的设计感。第一辑"大学之大",写了中外多所大学。作者光顾过北大、清华、哈佛、耶鲁、伯克利、斯坦福等名校,有的还多次进出。虽然也写到各所大学的独特风光,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是仅仅写几篇大学校园的游记。而是写一所大学的气度、一所大学与一个时代、一所大学的文化血脉,如此等等。每一篇都是有血有肉的文学性散文,而当它们聚集到这个栏目中时,却又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科学性,证明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所蕴含的,甚至超出了这句名言的限定。第二辑"生命磁场"的命名就很有意思,有的读者可能认为只是一个文学比喻,其实却是一个科学术语(shenmingcichang),即人体内的磁场。每一个生命磁场的场量有强、中、弱之分。在灾害救险中,可以通过探测生命磁场来寻找生命迹象。在这一栏目中,作者叙写了阿伦特与海德格尔、胡适与韦莲司、杜拉斯与雅恩等人的爱情,以及对几位作者和他们作品的感受和见解。显然,在她看来,爱情和审美,都与人的生命磁场有关。虽然这还有待生物科学的证明,但这种尚待证实或证伪的想像,我仍然觉得是很美丽的。第三辑"远方之远"写的是以美国为主的旅行,因为作者有两次较长时间的访美,这就与走马看花的短期旅游者有截然不同的体会。人们惦记着"诗与远方",因为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波士顿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那个远方,她曾穿了厚厚的羽绒大衣,戴上黑色的皮手套,穿过寒冷的大街,到Trinity教堂度过了一个圣诞之夜。至今仍然保留了那张深绿色的圣诞夜的请柬,因为那是一张使她忆起"一个缥缈的旧梦"的"时光的请柬"。而上海这个"我居住的城市已经好几年不下雪了,暖冬让雪景变成了一张明信片,寄存在岁月的深处"。一张是可以触摸的请柬,一张是虚拟的明信片,都置放在岁月的深处和远方。这种意象,既打动了作者自己,也通过她的如诗似画的语言,打动了我们。第四辑有游记、评论或者某个因由的感触和抒怀,暗含相由心生、心由相生,用"心海日出"来概括倒也贴切。
在当代文学中,散文的地位仅次于小说,坐稳了老二的位置,但散文的价值却未必在小说之下。散文当然也可以写吃喝玩乐、家长里短,但我个人更看重视野开阔一点、更具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的散文。《倾听思想的花开》显然属于后者。我尤其赞赏她写大学、大师的一些散文,既令人高山仰止,又使人感动不已。在一篇写蔡元培与北大的散文里,写了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丰碑意义的大学校长,以他的创新精神和办学宗旨,把北大办成了人才高地。北大名师荟萃,文章列举了诸位大家的讲课,各有风采,栩栩如生,仿佛作者穿越而至,颇有现场感。有关北大的文章共有九篇,除蔡元培外,还写了马寅初校长和哲学史家冯友兰、北大的红学研究传统、物理学家周培源和沙滩红楼等,构成了具有北大校史意义的系列散文。写清华的也有三篇,其中写校长梅贻琦的文章最有份量。由于"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的首倡者就是梅贻琦,所以就以此破题,接着又从"仁厚儒雅与斯文之气"、"以刚毅坚卓对惊涛海浪"、"勋昭作育与一身清风"、"清华情结与精神故乡"几个方面多维立体地描述了他那感人至深的精神风貌和高尚人格。在写美国大学的系列文章中,哈佛大学就占了五篇,作者格外关注哈佛燕京学社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作者还对哈佛学者杜维明作过访谈,写出了《杜维明,现代儒学创新》的长文。
仅从上述列举的几例,就可看出这部散文集具有鲜明的主题性,是一部主题散文集,而不是一盘散沙的文章汇编。具体而言,这部散文集的主题就是科学和人文。作者通过大学之大、生命磁场、远方之远和心海日出等涉及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爱情和审美、人间行走等方方面面,把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渗透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传播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
今年6月1日,LIGO合作组织通过官网宣布,他们确认第三次引力波事件,这次来自遥远的30亿光年以外的两个恒星级黑洞合并。文学性散文不一定去写如此遥远的"宇宙涟漪",那么能否从过于细小的叙事状物和抒情释怀中摆脱出来,关注一下人间发生的"引力波"呢?
刊2017,9,2《解放日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