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端与极致一一《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

(2014-06-16 18:44:01)
标签: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分类: 评论

       极端与极致一一《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

      今年3月1日,法国大导演阿仑·雷乃去世。他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所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了他的影展。其中最负盛名的电影当推1958年拍摄的《广岛之恋》和1960年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它们的编剧分别是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罗伯·格里耶,后者直接写了拍摄台本。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也许是更极端也更极致的电影。极端其实是个中性词,指事物发展到端点状态。这正是新浪潮电影所追求的,也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罗伯·格里耶与阿仑·雷乃一拍即合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偏离常规,剑走偏锋。这部电影大量使用画外音,一上来就是一段空无一物的画外音,然后相同的画外音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出现在渐显的建筑物内部之处:一个有无数廊柱、墻花、镀金的顶雕和呆若木鸡的侍者构成的世界。原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旅馆,同样的画外音再次出现,直到一个个人物开始显现。而人物很少走动,尤其是那些作为点缀的人物,常常是定格后的呆照,如塑像一般,如走廊里的侍者、牌桌前的招待,连坐在牌桌前等着玩牌的人大多也没有什么动作,只有发牌者的双手在翻飞。长镜头就成为最重要的镜头形式,人物则在其中活动。即使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谈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自言自语的独白。虽然新浪潮的电影艺术家常常标谤自己是形式主义者,但在这部具有超凡实验性质的电影里,那些不同于传统电影中的晃动镜头、定格、跳接、跳剪、跟拍、抢拍,以及大量长镜头中出现的诸多人物形象,移动镜头中反复出现的建筑物内部构造和装饰,以及镜子中出现的人物镜象的屡屡使用,都构造了一个叙述迷宫。还有反复出现的无人行走的花园,都暗示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生活和冷漠的人际关系。而美丽的女主人公A就如关在金丝笼里的小鸟,她的長着一张长臉的丈夫,似乎是时时在监护着她的威严的主人,尤其当男主人公X出现的时候。不难发现,在这部似乎是形式至上的电影中,形式以无声的电影语言不断地营造着氛围,而这氛围强烈地传递着一种内容。它不是靠对话,而是靠所有似乎并不连贯的形象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而达到的。正如罗伯·格里耶后来提到的:"在这个与外界处于隔绝的窒息状态的世界里,人和物仿佛都被某种符咒所牵制。"

       当我们明白了上述这一点之后,电影中唯一具有情节性的故事就不难索解了。他对她说,他和她去年曾在此相遇并彼此深爱,他打算马上帶她离开这个凝固的牢笼。她一开始认为这是一个玩笑,但在他一再的"证明"下,变得有点相信真有其事,但还是拒绝离开她已习惯了的一切,最终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她宁愿相信自己有过X描绘的过去,并接受他所预示的未来和自由。当我们又明白了这一点后,我相信观众不会再抱怨这是一部瞌睡电影或晦涩的电影,而是一部可以理解且艺术上臻于完美极致的电影。正如罗伯·格里耶说,只要你不作笛卡尔式的图解,它是"天下最容易理解的电影"。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