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营造诗歌的城市意象和知性美

(2009-11-20 12:21:06)
标签:

上海城市诗

徐芳

文化

分类: 评论

 

 

 

 营造诗歌的城市意象和知性美

    当城市叙事在小说之林中显得暗淡无光,当诗人也背对城市抒情的时候,上海女诗人徐芳却奉献了诗集《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用近300页的诗行宣布“回到城市”。

    她写黄浦江之夜、夏日之街、圣诞节的街头、城市冬景、万家灯火、咖啡音乐时间、弄堂深处。在这些诗里,到处布满了城市生活的场景,沿着三十年代的感觉路线出发,摄取了新旧上海众多的物象和事象。人们可能会问,难道布满水泥森林的城市也可入诗吗?诗人却在《楼上的春天》中写道:“春天永远是春天/不论南北不论高低/不论它离土有多远/不论窗户的结构和阳台的大小/也不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与春天无沾无碍/有几人能够做到?”在她看来,城市未必如波德莱尔的笔下布满了“恶之花”,“我拒绝城市的喧嚣和嘈杂,但我并不拒绝喧嚣和嘈杂之下的诗情”,“城市自有城市的峥嵘,城市的万千气象又莫不折射城市人的心灵和心态;尽管它和古典时代有着许多人之为人的相通之处,却也有了更多的、城市所赋予的相异之处。我为那些相异之处的发现而欣喜不已。”城市固然粉碎了古典的浪漫,却生长出现代的诗意,这需要诗人去寻找、发现和提炼。徐芳就是这样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在人与人之间,哪怕是人与自然的传统母题中,城市诗照样有着新的开拓的空间。在徐芳的诗里,枫树、白玉兰、牡丹、睡莲等植物和鸽子、雀、金鱼等小动物,一样地得到吟咏。她把城市看作人工化的“第二自然”,城市虽然阻隔了人与大自然,但人在城市里不断地引进可以亲近的动植物;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遵循着相同的生命法则,就好比“在玻璃缸的两个层面上/人类、鱼族和草/按同一种节奏/生长、衰老、然后死亡”。徐芳通过自己的发现,在她的诗里不断地营造城市的意象,它们既是我们熟悉的,又是经过陌生化处理的,常常给读者以出其不意的新鲜感。

    如果说城市诗的命名首先着眼于诗歌题材取向上偏于城市的一致性,那么在风格上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就徐芳而言,我认为她的诗具有一种知性的美。在众多的诗人中,有的偏于感性,有的偏于理性,而徐芳则偏于知性。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感性偏向于热情,理性偏向于冷静,而知性偏向于智慧。在徐芳的诗里,我们可以发现: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众多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进行综合处理,把触发她诗情的当下物象如街景、房屋、河流、树影、黄昏、黑夜、灯火、星光,通过自由联想,与季节、岁月、尘封的往事、青春的记忆,乃至世界、宇宙进行跨时空的组合。她把空间时间化,又把时间空间化。她在都市之物中,看到了与人灵犀相通的灵性,从而人与城市的森罗万象一同呼吸,交换着生命的信息。这样,她的诗就使传统的乡村意象让位于城市意象。在传统的诗歌里,夜晚似乎是亘古不变的,但在徐芳的诗里,却是流动不息的:“夜晚以现有的资讯/登录了我的视阈/以我的带宽,它们只是被读过/也可能被保存了——”在这里,“夜晚”作为一个意象不再是凝固胶着的,而是流动的,就如理发店门口的花滚、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灯红酒绿的大饭店、眼花缭乱的霓虹灯,因为城市本身就是流动的。诗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在她的诗里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文化气质,显得成熟、睿智而颇为大气。面对那些应时之作,她宣布,她不是“时代的玫瑰”,不做“一个手持玫瑰的傻瓜”。事实上,都市的繁华喧嚣,都市流光溢彩的物质文明,并不是诗人所要讴歌的对象,面对围绕着人的都市世界的运作,心灵才是城市诗需要表达的中心。作为一位知性诗人,徐芳在这个“文化晕眩”的时代,“回到风眼中的宁静”,追求对“澄澈的洞悟”。这就使她不断地逃避外物的诱惑,转向对内心的苦苦追寻,“在梦幻幽暗又幽暗的高原上/寻找夜晚遥远的花园”。有时候,她确实归于宁静,但在她的诗里,仍然可以觉察到一个不安的灵魂和骚动的诗情,看到了“血中的瀑布”。所以有的诗幽深暗昧,有的诗激越飞翔,但多半都用感觉去宣布理性,从而散发出一种知性女子才可能具备的知性美。她的诗不押韵,在明与暗、动与静、具象与抽象、细小与宏大、琐细与简约的跳跃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以及诗歌的张力。在她的诗歌里,可以发现与中国九叶派知性诗人对于“纯诗”的一脉相承的现代性追求,以及内在的韵律和张力。

    城市诗在徐芳的键盘下汩汩流出,她做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愿她作出更多也更自觉的探索,希望在她未来的诗作中,城市多姿多彩的样貌,城市人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诗人知性的表达和诗歌形式的大胆实验,将呈现出新的面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