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俗生活的风情画卷——评滕肖澜《城里的月光》

(2008-01-20 20:08:38)
标签:

滕晓澜

城里的月光

世俗生活

风情画卷

文化

分类: 评论

世俗生活的风情画卷——评滕肖澜《城里的月光》 

 

 

    《城里的月光》写的是一个上海的故事、浦东变化的故事。上海的故事已经书写了很多,但主人公大多是旧时代的资本家、小开、千金、交际花和现时代的白领和精英,而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甚少。尤其在长篇小说中,以城市平民为主角的可谓凤毛麟角。滕肖澜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始终以平民阶层为自己的描写对象。她说自己“生活在平民阶层,我就想为自己身边的人写作,写在这个大都市里普通人是怎样生活的。”

    《城里的月光》写了一对平民夫妻的世俗生活和对人生的世俗态度。陈也是上海浦东人,在工厂里当技术工人。他的双胞胎弟弟陈昆却有研究生学历,在北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种社会地位的落差和父母的偏心,使他的心理很不平衡,他立志找老婆就要找好看的,以此作为弥补,为自己“争口气”,这样他在别人介绍的姑娘中挑了招娣。招娣虽然只有小学学历,职业也很一般,但长得很漂亮,而且是浦西人,这使她相当自负。在故事发生之初,浦西与浦东是有天壤之别的,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乡下,上海俗谚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用小说里的话来说,浦东是“续弦”带来的“小拖油瓶”,“连点缀也算不上”。招娣不仅自负,而且相当实际。她第一次约会就要看陈也的工资单,陈也倒也不以为忤。他能说会道,只说自己的优势,还保证考出托福后带招娣到美国过幸福的日子。这样招娣就被陈也的如簧之舌打动了,到第二次约会时,就被陈也睡了。陈也的精明由此可见一斑,其实上海的许多小男人都有这样的本事,而招娣与陈也倒是很般配的。陈也待招娣也很好,就像许多上海男人一样对妻子体贴入微,他把家务事全包了,让妻子下班后像花瓶一样坐在家里。这是许多有着大男子主义的北方爷们做不到的,也是他们引以为耻的。上海男人也因此招人爱和惹人嫌。陈也也不是一味地宠着女人,他知道怎么调教女人,在新婚第一夜就循循善诱地教育招娣要文雅,要有气质,不要像村姑一样。陈也的软肋是地位低、学历浅、收入少,他也很想扭转自己的弱势,成为比较强势、让妻子受用的男人。所以当车间主任让他填入党志愿书时,就生出了种种念想。他还屡败屡战地考托福,去实现妻子的美国梦。可惜陈也既不是读书的料,也缺乏当官的门路,虽然开掉了“哭痣”,也没有任何的起色。结果是“大学考不上,托福考不出,官当不成”,只能偷偷摸摸卖黄带发点小财,最后下了岗。作者写尽了一个小人物的梦想、努力和失败,但在小说中始终保持了幽默、调侃和同情的叙述笔调,让读者在轻松愉快、忍俊不禁的阅读中体会到作为弱势群体平民百姓的艰难曲折和含辛茹苦。一种温情主义总是在她的笔下汨汨流淌,这是她的小说与尽写苦难的“底层文学”有所区别的地方。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部小说也写到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和婚姻危机。本来小夫妻还有经常去小饭馆点几个菜喝一瓶黄酒的小乐胃,招娣时时可以添几件时髦的衣服,在股市刚刚开张时,陈也这个“乱世英雄”也发过几十万的财,让招娣过了几天少奶奶的快乐日子,可是后来急转直下,连温饱也成了问题。梦想的失落、生活的困顿,妻子的不孕,都使他们失和,外界的诱惑也使他们去寻找感情的寄托。应该说他们双方都有过一点感情上的出轨,如招娣与香港人有过断续的交往,陈也在弟弟遗孀的诱惑下也有过情不自禁。可是生活地位卑微的他们,在道德上仍然有着自己的底线,或者说他们仍然是深深相爱的。陈也对比较离谱的弟媳说:“我承认我有一点喜欢你——可我更加喜欢我老婆。我老婆是个好女人,虽然她脾气不大好,文化水平也不高,而且还不会生孩子,可她真的是个蛮好的女人。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做对不起她的事情。”而招娣对那个迷恋她的香港人说:“可我实在是舍不得我老公,我想和他一起过日子,就算他一辈子下岗找不到工作,我也不在乎。”最后的场景是真正令人感动的:陈也找到了一份通阴沟的工作,因为觉得见不得人,便谁也没有告诉,选择深更半夜去进行,骗招娣说要与朋友打通宵麻将,却被招娣无意中撞见,便打了雨伞陪老公通阴沟。陈也说:“我发现你越来越可爱了”,“你到底是我老婆,还是仙女变的?”在故事的结尾,不仅夫妻恩爱如初,而且生下了女儿,朋友的借款也归还了。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结局,而不是另一种更加悲惨的结局,自有她的意图。她说:“写普通老百姓,写他们为了生活,烦恼着,努力着,尽管活得很累,但依旧顽强。”小说确实写出了平民百姓的痛苦,也写出了他们的苦中作乐,写出了他们的爱和善良。《城里的月光》正如同名的流行歌曲唱的:“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说温暖她心房,看透了人间聚与散,能不能多些快乐片断。”

    滕肖澜的这部长篇实际上包含了一个潜在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结构主义模式:起初婚姻美满,小日子过得不错;接着却向坏的方向恶化,男主人公下岗,女主人公不孕,夫妻关系逆转;然后通过努力,克服阻力,渐次得到改善,夫妻关系和好如初,甚至更加亲密。这种潜在的结构模式非常符合大众的阅读心理。在叙述语调上,使我想起了卡尔维诺一些写小人物的小说,既使人感到苦涩,也使人感到温暖。在风格上,则以幽默轻灵见长。小说大量运用对话,在对话中叙事。有时又类似独白,仿佛是一个人物在喋喋不休地讲,而另一个人没有出声,但喋喋不休者的谈话内容和语调又随着对方潜在的反应而发生变化,使我们能够感觉到一个潜在对话者的潜台词。这一写法成为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色。小说又以简洁的白描和细节描写见长,寥寥几笔,人物的性格便跃然纸上,还极具画面感。小说对浦东的发展变化有所表现,但不追求直接刻意的表现,显然作者并不打算写浦东的发展史,而只是为人物的行为心理提供一种外在的依据,又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刻画来表现浦东的变化。

 

  

滕肖澜,女,1976年10月生于上海,现在浦东国际机场工作。2001年起写作,至今发表中短篇小说约六十余万字。小说多次被转载。2006年4月出版小说集《十朵玫瑰》。新世纪上海作协首届青年创作班学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