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释梦弗洛伊德心理学 |
分类: 释梦 |
梦的分析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与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歧异十分相似。在第一个梦例中,我想还是首先举弗洛伊德本人的梦来说明。
弗洛伊德根据释梦的原理不仅分析了许多人的梦,也对自己的梦作过自我分析,但正象医生未必能够治疗自己的疾病一样,他的自我分析也未必准确。如他曾分析自己做过的一个关于植物论文的梦,内容是:“我曾写过关于植物的论著,这本书正放在我面前,而我正翻阅着一页折叠起来的彩色插图,每册书都夹着一片干枯的植物标本,就象从植物标本簿里取出的一样。”在释这个梦时,他列出了关于此梦的种种联想:他妻子喜欢樱花草,总希望他能带这种花给她,可他却很少把它放在心上,为此还常常责怪自己,由此联想到一位少妇常在生日那天收到丈夫送来的一束鲜花,可有一年却未得到丈夫这种热情的表示,便伤心地哭了。另一件是自己确实写过类似植物学的论文,即一篇可可植物的文章,并引起别人关于可卡因的麻醉性能的讨论;还联想起读中学时老师分配给他的编集标本簿的任务,小时候父亲买了彩色插图让他和妹妹看和撕,以及自己对学术的爱好等事情。然后说“我们又再度证明了梦以自许为本质,是自身利益的辩护者。所以此梦显示了这样的意义:的确是我写出了有价值和值得纪念的论文(关于可卡因)。”然而,这个例子表明弗洛伊德并不按照他一贯坚持的梦与愿望(主要是性)的关系来释自己的梦,对自己的愿望有所顾忌,所以在释梦时仍以一种改装的形式出现。弗洛伊德的研究专家弗洛姆是这样来解释他的梦的:“花是爱情、性爱、友谊和欢乐的象征,弗洛伊德的爱情和欢乐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呢?他已把它们转移到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中,爱情和欢乐已从‘花中’移出,而梦中的花已干枯,成了植物标本,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他已把爱(用他自己的术语——性欲)转移为科学观察的对象。而在这转移的过程中,爱已干枯并失去了它作为人类体验的意义。这就是弗洛伊德在梦中所表示的,然而,通过堆积毫无结果的无尽联想,他成功地掩饰了对梦的真正含义的理解——即把生活中的爱情,转移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个梦象其他许多梦一样,是弗洛伊德利用联想的堆积,以达到掩饰梦之蕴含的一个例证。因为他根本不愿了解梦的真正含义,或者说,弗洛伊德所使用的堆积联想的方法,是对理解其梦的抗拒的表示。”弗洛姆不仅利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精到地解释了他的梦,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弗洛伊德释自己梦时暴露出来的抗拒和伪装,当然这同样是无意识的抗拒和伪装。真可谓以子之矛攻之盾,但反过来似乎也证明了弗洛伊德释梦理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