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哲学史人性学说的十五个观点及代表人物(之八)

(2009-06-28 23:02:31)
标签:

血气

人性论

心知

中国哲学史

戴震

分类: 学术

          第十五个观点:气性一元论。提出者:清代学者戴震。中国哲学史人性学说的十五个观点及代表人物(之八)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理性论的立场为人性 学说立论的哲学家。所谓人性,戴震看来,即是“血气心知”——“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孟 子字义疏证》,以下凡引此书不再注明 )。“血气心知”的实在内容又可以分为欲、情、知三者。因此可进一步说,以血气心知为性,实乃以欲、情、知三者为性。戴震又认 为,在欲、情、知三者中,知是最根本的,因此知不但是人性 ,而且是最根本的人性。将知认作最根本的人性,表现了戴震从理性论的立场为人性论立说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他的人性学说与以往的人性论区别了开来。戴震的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他认为,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物质的特性,即“气质”、“气禀”的自然性质。包括有“欲”、“情”、“知”三个方面。

“欲”就是人对于声色臭味的追求;

“情”指人的喜怒哀乐;

“知”是指人辨别美丑是非善恶的能力;

由此可见,戴震不是把“欲”排斥于“性”之外,而是把直接纳入到“性”之中,并认为这三方面都是人性的自然表现,这样一来,“欲”也就是“性”,或者是性的内容之一。

那天理和人欲也就不可能分开。

那么,具体的“知”是指什么呢?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戴震写道:“辨乎知者,美丑是非也,因而有好恶。”这便是说,知,是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他又说:“知觉云者,如寐而寤日觉,一之所通日知。”

这是说,觉是对当下事物的省悟,如同从睡眠中觉醒过来一样。知,则是通晓事理。人有了知觉,便能辨别是非美丑,因而有了各种好恶情感

在这里。戴震较为明确地区分了“知”和“觉”,认为“知”由心生,“心之所通日知”,故曰“心知”;“觉”,多由耳目之官产生,与知有本质的差别。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说,觉是指感觉,心知则是指理性思维。

戴震正是从心知与感觉的区别入手,来确立他的人性学说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也是人和人相区别的根本点,这个根本点就是所谓的“心 知”。由此,他断言:知即性— 能思的心知是人的本质属性。

戴震强调人性是人的类特性,首要的目的在于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强调了心知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的根本点。戴震意识到,人和动物“皆本乎阴阳”,因此都有形体血气之躯,都有耳目之官,因而同有欲,同有觉。但他又指出,人和动物的感觉又是根本不同的,“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理义岂别若物,求之所照所察之外!而人之精爽能进于神明,岂求诸气禀之外哉!”这便是说,人以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于人的感觉能在心知的指导下进于“神明”,动物则不能。什么是“神明”呢?戴震解释说:“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 ’称之。”在戴震看来,同是感觉 ,但存在着“有蔽隔”与“无蔽隔”之分。“有蔽隔”,不能通,“无蔽隔”,乃通;“通”,即是通晓事理;通晓事理,可谓之“神明”。因此,所谓“神明”,即是能否克服种种滞碍而通晓事理。它是由感觉达于理义、达于善的一种境界。

为什么人的感觉能进于神明,而动物的感觉只能止于感觉呢?戴震认为,这是由于人的感觉能“接于”“心知”,而动物无“心知”可“接”;或者说,是由于人的感觉有心知的指导,动物的感觉没有这种指导。由此可见,能否由感觉而进于神明,是人的感觉与动物感觉的分界线,而形成这一 分界线的原因,就在于感觉能否接于“心知”。

可见,戴震所说的人的“精爽”与动物的“精爽”,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是大有不同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动物的感觉只是一种本能的感觉,而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动物的感觉因为是本能的感觉,所以总是有蔽隔,“其照也近”;人的感觉由于渗透着理性,因而能进入神明,“无蔽隔”,“无弗通”,“其照也远”。 然而,人的感觉接于心知何以就能进入神明呢?戴震认为,这是由于人心有“思”之能的缘故。戴震说:“心之精爽,有思辄通,魂之为也,所谓神也,阳主施者也。主施者断,主受者听 ,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这里的“魂”,指的是人的精神。所谓“阳之魂”,是说魂魄为阴阳之气,而阳气为魂。魂是与魄相对的。魄是指人的形体,包括人的感觉器官。它们由阴气构成,所以说“阴曰魄”。在戴震看来,耳之能听 ,目之能视,鼻之能嗅,口之能味,都是魄之所为,即耳目之官所为。辨别理义,区分是非美丑,则是心之所为,或“魂之所为”。而所以能辨别理义,区分美丑是非,则在于心之能思。所以戴震说,“有思辄通”。有了思,便能通晓理义。在这里,戴震明确地区分了耳目之官与心之官的功能,并引述孟子“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的著名论断,提出了“是思者,心之能” 的著名观点

上述种种论说表明,戴震的所谓“心知”,实则是“能思”的心知,因此说,知即是性——能思的心知即是人的本性。能思的心知即是理性思维。将理性思维视为人的本质属性,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见解,它与西方近代哲学家所提倡的人性即是理性的观点已经颇为接近。尽管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但它却意味着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已开始思考如何从人自身来认识人、从人自身来规定人这一具 有现代意义的课题,从而使中国哲学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上有某种主体性的意味。戴震不仅将能思的心知看作是人 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之点,而且认为,人和人的区别同样在于心知

戴震根据传统的观念,把人分作“众人”、“智者”、“圣人”三个等级,说是“天下智者少而愚者多,以其心知明于众人,则共推之为智,其去圣人甚远也。以众人与其所共推为智者较其得理,则众人之蔽必多,以众所共推为智者与圣人较其得理,则圣人然后无蔽”。这里所说的众人,当然是指普通大众。戴震认为,普通大众多是愚者,他们的心知较多蔽隔,得理少,难以进于“神明”。较众人高一层级的是智者。智者之为智者,在于他们的心知“明于众人”,较众人蔽隔少而得理多,因而被众人推举为智者。这种人天下较少。然而,与圣人比较,智者则“相去甚远”。“圣人亦人也,以尽乎人之理,群共推为圣智。尽乎人之理非他,人伦日用尽乎其必然而已矣。”戴震认为,圣人和众人、智者一样,也是人,但又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无蔽隔”、“无弗通”,真正达到了“神明”的境界,所以,人们才共推之为圣人。“众人”、“智者”与“圣人”的等级之分,在戴震看来,全在于心知之不同。心知之巨细,是将人区分为“众人”、“智 者”“圣人”的关键所在。从人性论的观点说,不同层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人性的根据—— 能思的心知具有不同的层级。戴震不仅认为同一时代的人有心知巨细之不同,而且认为不同时代的人同样有心知的差异,从而使过去时代的人与现今时代的人有了“暗昧”与“明察”的差别。“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昔者狭小而今者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在戴震看来从形体气质上看,过去时代的人弱而现今时代的人强;从心知上看,过去时代的人“狭小”而现今时代的人“广大”。过去时代的人由于心知狭小“其照也近”,“其照也暗”,于事于物有所不察因而得理少;现今时代的人心知广大,“其照也远”,“其照也明”,于事于物皆能“明察”,因而得理多。可见,在戴震看来,区别不同时代的人,区别不同时代的人性,同样要以心知为根据。然而,同一时代的人以及不同时代的人,在心知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戴震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先天的禀赋不同,其二是后天的资养不同。

戴震的思想就可以作这样的表达:人的本性即是理性,理性最终把人和动物相互区别开来,不同层级的理性则把不同等级的人区别开来;因此,对人的认识在于对人的能思的心知的认识,在于对人的理性的认识;人的发展和提升,同样在于理性的发展和提升;发展和提升人的理性的途径,在于学习和思考。 可以看出,戴震对理性、心知的分析是抽象的,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对不同层级的理性、心知的分析,也同样是抽象的,同样脱离了社会实践。因此,他的理论一旦运用于对人的具体分析,就难免走向失败。然而,也应当看到,在不重视理性思维的中国哲学史上,戴震将理性、将人的心知提升到人的本性的高度,视之为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本,就显得十分的难能可贵。它不仅为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人性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使中国古老的人性学说 渗进了近现代的气息。这一点更是戴震人性学说的价值所在。

    戴震由他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的“顺民之情,随民之欲,”的主张,不仅与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根本对立的,而且,还颇带有某些民主主义的色彩。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上,正因为戴震的人性主张具有上述的特色,所以,他受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的同情和赞赏。(全文完)(雪影冰痕/编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