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万物致以温柔的爱和问候
——读王晖近作
人邻
1、
王晖的诗,我认为其内里一直隐含着童话的视角,尤其是她诗作中最能触动人的部分。但凡写这样的诗,诗人几乎天赐一般,表现出令读者惊讶的诗意创造。无可置疑,任何诗人的创作(包括大诗人)都有其无以为力的短板,或因性情喜恶,或因阅历局限,或因个人的诗歌美学观——但有着短板的这样的诗人,一旦遇到自己擅长的素材,那种创造性是惊人的。王晖的诗,即是如此。
作为七零年代的诗人,已然相当成熟的王晖,其内心存有着有时候我难以想象的诗意的部分。我相信她是一个成熟的诗人,但我更宁愿相信她是一个会写童话诗的小女巫。在她的诗里,所谓的人的成熟、理性的成熟,对世界不得不遵从的认知,在那一刻,忽然不见了。虽然,我也喜欢她的《母亲》、《聪明能干沙漠到海边——给父亲》还有《草原之夜》。但我更为喜欢她低矮下来,蹲伏下来,亲近地趋近一切,跟那些成年的诗人不屑关注的小动物、花草的对话,和温柔的问候。她是孩子一样的小声小气的语气,微微带着一点还没有彻底长大的成人视角。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寻找小白马》吧——
我确定小白马
已离开此地
它的气味
与它形影不离的兄弟的气息
仍留在园中
遗落的马粪
是留给我的最后一封书信
它半饥半饱的生活尽在其中
小公园里只顾着拥抱的情侣
不会在意这些
只有山楂树,花楸树,白桦树
这些陪了它一冬的朋友
看着插满栅栏的车厢
在它的脸上画着一道道眼泪
没有一棵不想追出去
送别
这些树站在原地
在积雪融化的小水塘里
打湿了冬靴
读这样的诗,尽管场景不同,却会让人想起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里面的气息是相通的。小白马,也包括那些山楂树、花楸树、白桦树,近乎人的命运一样,而又为我们所粗暴地忽略了,而这样的场景却在王晖的内心荡漾起经久不息的波纹。是波纹,不是波澜,卑小的生命形不成波澜,而波纹才是经久不息、绵绵不绝,持久地触动了人的心魂的。这波纹的荡漾,一次次显现了世俗我们的内心僵硬,和无意识中我们人类已经习以为常的残忍。
我们再读读她的《笨鸽子》——
……
天空不要你了
只有我笨拙地捧着你
眼泪在你的羽毛里悄然落户
路人让我把你杀掉
说可以抵三只母鸡的营养
我还是把你养鸡一样养起来
一把小米,一把玉米
一小罐清水
角落里
我听不到你的咕咕声
你把自己藏起来
用寂静无声把我也一块儿藏起来
跟你在一起
我越来越像一只
收敛了欢愉
也屏住了悲哀的
笨鸽子
在王晖的叙述中,诗人慢慢地同时也是悄然无痕地将自己带入了这只笨鸽子,与其共悲欢共生存。在诸多的王晖此类写作中,我们不时会读到这样的场景,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形而下”而进入“行而上”的作者,会向下,向万物全然地低下头来,跟人类所谓的“形而下”的“动物”说话,关注其生存状态。在王晖这里,生命如一,万物如一,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睿智和懵懂的区别,只有物和物的同一生命性质。在王晖的眼里,万物天然地有资格与人类共存共享,亦应该得到所谓的万物之灵的尊重和爱。
2、
诗人的《车站》,其中表达的不仅是怜悯,其情绪更像是诗人面对卑微生命的处境发出了无奈的忏悔一般——
那只瘸腿的小黑狗
来到车站
找不到亲人
它天天都来
为的是找不到亲人
那只黑色的小土狗
在风雪的黄昏
走几步就停下来舔舔雪
走几步
又舔舔雪
它没有觉察我在看它
看着它的时候
我就成了它舔过的那一片雪
本该在自然界丛林法则里自生自灭、自灭自生的动物,它们本该的生存处境和生命轮回,却因为人类放肆的攫取、贪婪而不得不改变了。
车站不是荒原,不是林莽,而是人为的造物,纯然为了人的物。给主人遗弃的小土狗每天来到车站,都是为了寻找那个亲人。而诗人的发现,使得她成为小土狗的亲人,可这个亲人,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它的“瘸腿”,看着它在“风雪黄昏中”“舔舔雪”。本来,一首诗写到这里,写到这样的情境,已经可以完成了。可是王晖却忽如其来地写出,“它没有觉察我在看它/看着它的时候/我就成了它舔过的那一片雪”。王晖写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她的身体一定会像是感到了小土狗温软舌头的“舔”,那种生命虽然柔弱却渴望关爱的乞求一样的湿软温度。
诗人的《一皮卡兔子》则描述了一次偶然的事故——
装兔子的皮卡
刮伤了另一辆车
车主对峙着
……
临沂城小街上
倘若司机多吵一会儿
一皮卡兔子
就多活一会儿
这是上苍的垂怜
可这垂怜也只有这么多
谁也没办法,也许这也是世界的一种平衡。一位诗人曾经这样写:“就连上帝也不能拯救一朵玫瑰”。诗人揭开了世界的真相。而揭开真相的人,也只能更多地承受心灵的痛楚。老子也说,说得更狠,近乎咒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老子也只能如此,说过之后,绝望地出关,不知所踪。
3、
诗人也写俗世的爱情,比如《丢手绢》——
你一定知道游戏的规则
千万不要回头
可是为什么
你要那么傻
忍不住回头看了我一眼
也许在诗人的眼里,世俗的爱情总是残缺的,得而失,失而得,失失得得,得得失失。不变的是变,这也才有了无数诗人的感慨,也才有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的古诗。
在王晖的眼里,世俗的爱,是不能圆满的,为此她写了《昆仑山》、《我们之间的微气候》、《家书》,而为了拥有圆满的爱,诗人懂得,还需要将身心投射到更大的可以施与爱、获得、成为爱的世界。
诗人的爱,不惟是诗人向外界的投射,同时也感受着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给予人类的无形力量和慰藉。诗人的《桂花树》(也包括《倒淌河》),就是借助这样的诗意场景,表现了人和物相通、相知、相爱——
……
为什么不能
跟一棵树谈一场自由的恋爱
和它一起打坐、冥想
像一棵树爱上另一棵
像一只鹿爱上另一只
像一页书被风轻轻地翻过
也许只有拥有童心且近乎通灵一样的王晖才能够写出这样的诗。诗人笔下的“桂花树”并非像是别的诗人笔下的人的化身,而更可能的是这棵“桂花树”就是树本身,似树而非树,似人而非人。它幻影或化身的依旧是一棵“桂花树”,但可以与之恋爱,是可以与之“一起打坐、冥想”的“对象”,现代文明之恶之一,是人与人的尘世恋爱,已经很难完全精神化了,而一颗孩子心和一棵散发着迷人香气的树,在王晖的心灵里,是可以好好谈一场超越了肉体的“形而上”的恋爱的。这恋爱不是索取,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机,就“像一页书被风轻轻地翻过”那样,而一切是风和日丽,可以全身心地放松、放开,放弃自我,重新回到大自然的神秘中去,全然是快乐的近乎无知、无我的极乐的爱。而正是在这种爱中,在这个全然是施与的爱的过程中,人性的爱和善美才得以无限升追寻与自然万物本该有的,人类随着所谓的文明进程而不断丧失,而人类(至少是诗人)不断祈求失而复得的美好关系。
当我感到寂寞的时候
会找一棵树
避开行人
静静地站着
我会抱抱它
把脸贴在它身上
静静地抱着一棵树,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莫名温暖,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天真烂漫、思维没有固化的孩子。他们可以跟动物说话,跟植物说话,跟星空山水说话,说一些人类已经不懂的话。但诗人知道在愚蠢的成人世界,她只能“避开行人”。生命本来就是孤独的,慰藉诗人的本该是人,亲人恋人知己,王晖却在这里移情于一棵树,看似无知的树。读到这里,我深深感觉到了诗人无以诉说的生命孤独。为何要“避开”,是人们早就忘了自然界的植物对人类的意义。生命其实是相互依存的。所谓的植物,必定也是有着我们大多人类已经感知不到的“性灵”,而诗人却感受到了。而通灵一样的诗人,她更是写出了这样的结尾:
我们在一起
仿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是的。人类唯有想象力和看似虚无的信念,才能跟自然界相抗衡或者说是平衡,才可能获得与自然万物同等的生存下去的意义,才能显现人类生命更大的存在意义。
这也是王晖这些诗的意义。
2021年8月22日-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