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持续改善”是很多企业推进精益生产时追求的核心目标或者是最终目标之一,因此各种各样的员工参与方式如合理化建议、QCC改善活动、kaizen在精益推行初期不断尝试,结果却未能如愿。
而我们总结的慧制精益推行五阶段法却把“持续改善”放在最后一个阶段:
之所以放在最后一个阶段是:前面几个阶段已经转变了管理层的理念和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第四阶段暨“系统设计”阶段已经转变了企业对员工的理念,不再把员工当成是实现企业或股东利益的工具。
这两年不断和企业讨论这个问题,我的说法是我们邀请员工参与持续改善其实是向员工索取,其实索取之前必须要有付出,付出了才可能有收获。我们在不断要求员工的时候,我们给员工付出了什么呢?员工凭什么要全身心投入持续改善呢?现在的工作只是最简单的打一份工而已,而且很多是最简单的交易:计件工资。
能让别人接受一部分道理,但总是不够简单直接,最近有一个比喻应该比较贴切:
员工参与持续改善就是一种开花结果,不过不是每棵树都能开花结果,更不是都能长久开花结果。开花结果前必须要有精心的呵护,长久开花结果必须有长久的、持续的呵护。
而我们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想法是;随便地上撒点种子,就想等着丰收。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有奖励机制啊,每条建议都有奖励的。
员工奖励是付出吗?奖励也只是另一种交易而已,这种奖励只是想要更快的榨出员工的价值,或者种植中用的催化剂,为了更快的收果而不计后果。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最起码不会长久。
而我们的付出或精心呵护包含:
1. 充分尊重每位员工;
2. 把员工看成合作伙伴,分享企业发展利益;
3.
给每位员工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
4. 给员工充分的培训和能力发展;
5.
赋予企业比盈利更高的使命,让员工为使命而工作;
以上这些可能还不够,但就上述这些并不是所有企业能做到,或者很少企业能做到,只有优秀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才可能做到。
所以我的说法是“全员参与持续改善”不是所有企业的“菜”,就像伟人很伟大、很令人敬仰,但不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目标,不然每天都会活在痛苦和煎熬中。
对于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企业来说,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企业就已经足够。能够做到第四阶段的企业已经足够优秀,已经足够有竞争力。不要奢望伟大企业才能实现的“全员参与持续改善”。
刘宝生
慧制精益生产教练
世杰精益学院院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