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楼 |
苏芩品红楼:宝玉最后为何没有娶到宝钗?
文:苏芩
红楼梦里的二宝是众多红学家研究的焦点之所在。所有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宝玉宝钗到底有没有婚姻,如果有婚姻那婚后是否有过性生活。许多研究者认为:宝玉宝钗确实结过婚,但婚后一直没有肉体关系,只是一对“假凤虚凰”,原因就是在于宝玉始终不能忘怀黛玉,而不愿意与宝钗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其实这种说法多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不少红学家都认为,宝玉是先娶宝钗,钗死湘继。这有一定道理,但也许宝玉和宝钗确实是没有成婚的,只是有过婚约而已,而宝钗也许没有等到过门就死去了。
我们来看在二十二回中,宝钗的那首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谜描写的物品应该是更香。“琴边衾里总无缘”这句发人深思。琴,是古琴,古代知识分子的雅好,也泛指一种精神象征,衾,就是被子。这句诗的意思大概是不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没有缘分。
当然,在程甲本中,把这首灯谜安在了黛玉身上,而且另外为宝钗创作了一首诗谜: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也许续书作者觉得在这样的重要场合里没有黛玉的作品极为不当,故而张冠李戴。其实这并不恰当。以宝钗端庄凝厚的诗文风格,是怎么样都做不出这样轻浮的诗谜的。“恩爱夫妻不到冬”一句之俗更是折杀宝钗的身份,颇有凤姐的大俗作派,不适合宝钗,可见“更香”一诗实为宝钗作品。而这首诗谜,也蕴涵了宝玉宝钗最终的金玉成空之谜。
我们转过头来看看宝玉宝钗黛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然说是琴边衾里总无缘,精神肉体都没有在一起,那绝对不可能是黛玉。因为宝黛虽然肉体上没有结合,但精神上却一直是合拍的,他们是彻彻底底的精神恋人。对黛玉,宝玉只有精神上的评价,可对宝钗又全都是外表上的评价,甚至见了宝姐姐雪白的膀子还想摸上一摸,这样的两个人如果结了婚怎么可能会没有性呢?
但宝钗这诗谜中的意思却有明显带有着遗憾的意味,为什么琴边衾里都没有缘分呢?当然是生离死别的大事了!这首诗是应该宝钗临死时的心理写照,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可不是吗?自打宝钗进贾府,薛氏母女就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公关策略,算得上是焦首又煎心,可最终却落得一场空。所以最后一刻她还是感叹时间的不留情面:光阴荏苒须当惜。这首诗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也许黛玉死后,由王夫人做主为宝玉聘定了宝钗为未婚妻。但宝钗还未过门,宝玉就因为战乱或是其他原因而被迫从军远行或是离家在外,而在等待宝玉归来的这段时间内,宝钗因为担忧等诸多原因,身染重病,未曾过门就死去了。因为,在贾政眼里,宝钗这首诗谜是属不祥之兆,恐怕不是福寿永久之人。而宝钗和黛玉在薄命司中排行是并列的,可见此二人的命运应该是同等可怜的。而且自身遭遇在很大程度上也有相似之处。
再来看“假凤虚凰”一段文字。藕官曾经的恋人是菂官,菂官死后又爱上了蕊官,但实际上这三个人同为女子,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婚姻结合的。而藕官所扮的角色是小生,扮演男人,而菂官和蕊官都是小旦,是戏中蕊官的妻子。死去的菂官预示了日后的黛玉,而后来爱上的蕊官则是宝钗的丫鬟,可见代表的是宝钗。而小生藕官的思想行为都和宝玉一样,可见必然代表了宝玉。而这三个人“假凤虚凰”的故事,也暗示了宝玉和黛玉宝钗最终也同样是两对假凤虚凰,都没能做成真正的夫妻。
创作中,曹雪芹是习惯把一个人分成了几份来写。把一个完整的人分成了宝钗、黛玉两份。宝钗黛玉是一个人,宝玉命中真正的那块“金”一定不是宝钗。毕竟,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最终都是和宝玉无缘的人,这两个人的存在完全是虚数。只有湘云和宝玉有过一段缘分,她的存在是实在的,应该是曹雪芹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而宝钗和黛玉则是作者虚拟出来的间色人物,也许是他的理想对象,但因为没有缘分,终归没有理想的结局。
而宝钗和黛玉因为是一个人,却又更有意思了。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对敌人,水火不容。这是在剖白人性,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总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根本弄不清出真正的对手隐藏在哪里,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有很多种个性,可个性和个性之间的冲突有时候也会害了自己。
前一篇:爱情中应该追求梦想还是服从生活
后一篇:一个女儿如何看待母亲的婚外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