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2009年亚洲开年不利
(2009-01-04 11:49:29)
标签:
财经 |
分类: 编读往来 |
转自FT中文网2009-1-4
LEX专栏:2009年亚洲开年不利
亚洲以更多糟糕的经济数据迎来了2009年:新加坡经济可能萎缩2%;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一年里,韩国出口下降了17%;印度和中国的工厂都在削减产出。与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做一番比较,将是有益的。
两者的根本原因(尽管不是资产泡沫)并不相同,但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和破产的增多却是相似的。在1997-98年的金融危机中,政治风险进一步加剧危机,导致了暴乱和政府的垮台。从泰国和巴基斯坦的情况来看,政治风险同样也成为当今危机中的一个因素。在中国,对社会稳定的威胁以前算不上什么问题——中国基本没有受到上一次危机的影响,而作为动员抗议主渠道的互联网也不存在。如果没有快速到位的政府开支,这次的结果可能会比较糟糕。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红云
LEX专栏:谁会是下一个瑞银?
瑞银(UBS)已率先退出中国。在2008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这家瑞士银行出售了自己所持的1.3%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股份,从中得到数亿美元的资本增值。若其它银行,如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也出售其在中国各银行所持股份,有可能筹集多得多的资金。由于这两家银行都是政府现金纾困对象,正竭力充实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若能获得十多亿美元的资本增值,想必十分及时。
随着锁定期的结束,现在就出售股份的逻辑相当充足。三年前中国三大银行私有化期间,外国银行总共投入大约90亿美元购得战略股份。尽管这些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已从其2007年巅峰水平大幅下跌,但各家战略投资者仍颇有斩获。中国银行的股价虽低于首次公开发行价,但根据周三收盘价格,苏格兰皇家银行仍能得到大约13亿美元的资本增值。随着经济增长形势恶化打击贷款账目,中国各银行的股价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放贷很可能以不那么狂热的节奏扩大,同时资产恶化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庞大的国债持有量意味着,减息(其中一部分将削减净利差)也将打击国债回报。
对有意售股的外资银行来说,难题是在不惹恼北京的情况下脱手中国各银行股份。说到底,这些银行都需要跻身中国市场。但在形势艰难的时候,售股者更不可能受到欢迎。中国官方干预了美国银行出售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股份的计划。瑞银的地位更有利一些,因为它不像其它战略投资者那样在中国拥有那么多合资项目。不过,竞争对手们肯定感到安慰的是,瑞银做到了如此平稳的退出,既找到买家,又没有让北京生气。下一步是,怎样在2009年效仿这一成就。
译者/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