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者文摘》(34)开场白

(2008-10-31 15:21:48)
标签:

财经

分类: 订阅价值文丛系列

    选自《Value》杂志  www.valuegood.com

    2008.10月刊  文/张志雄

 

《王健漳:价值投资是我们的音乐》中至少有一个观点很值得我们内地人借鉴,那就是“香港人被地产宠坏”。1997年之前10年,投资香港地产的复合回报率是每年18%。香港人投资物业必定有借贷,以借一半为例,这10年投资香港地产的每年回报几乎达四成。从2001年算起,至今的上海房地产也应不输香港,如果房地产一旦停止升值,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内地房东会如何反应?会不会也像香港人,他们“以为投资赚大钱是天公地道,世界就是这样的,他们把投资的回报和风险的含义完全扭曲。遇到任何投资项目,立即把它跟地产比较,如若回报不足两成,就不会多望一眼。其实,能够每年平均赚取逾10%回报的投资,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难能可贵的,唯独在香港却是说不出的羞耻。1997年前的地产市场扭曲了香港人的投资思维。”

《从艺术拍卖看人性的六堂课》,选自台北《商业周刊》,有意思。我曾多次亲历过艺术品拍卖现场,但看了几位内行的描述,仍觉得自己太浅薄了。经常有人问是否应该参与艺术品投资,我则不置可否。因为艺术品市场其实是个专业性很强很小的圈子,如是内行就不怕假货,关键是用什么价格买,我就不行。在股市中,大家知道,有些股票的财报或业绩并不实在,可照样去买,只要不砸在自己手中就可以了。但这都是艺高人胆大做的事,还真需要功夫和运气。

我在这方面的运气不行。就以2008年上半年打新股为例,先见到一只卖豆浆机的新股,看看招股说明书,不踏实,还是别买它,没想到人家上市后首日的收益率还相当不错。不久,又来了一只立立电子新股,认购新股时,有人揭发它的资产有从另一家上市公司浙大海纳转移而来的嫌疑。我心想中国证监会刚审核通过,如果要再查,先得等上几个月吧,那时我早就把它给抛了。没想到就几天,证监会不让它上市了,我也就被“关”在了里面。按安全原则,我是绝不会碰立立电子的,但想也就这么几天就上市了,不至于吧,可偏偏被我碰到了。

有一些艺术市场的投资心理还是颇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股票交易也是一种拍卖,只是相对于艺术拍卖“无形”而已,也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对手牵着走。当然,艺术品拍卖要比股票交易难得多,艺术品拍卖一般只有春秋两季的某几天,而且有些极品被人购入囊中,可能几十年不再露面。而股票就不会,今天不买,明天买不到,后天还是能买到,无非可能价格贵点。说白了,股票的稀缺性没法与艺术品比。

这里,我又得说两句了,股票、房地产和艺术品虽然并列为三大投资,但它们的稀缺性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有些房地产商人硬是把艺术品的珍藏概念挪用至自己的领域,有了所谓某某社区值得珍藏的广告语。最后,又被我们中国人引进股票投资,变成了收藏股票。这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如果艺术品沦为股票,那就是工艺品,不论它是多么的精致。有些人根本就不懂什么艺术品收藏,却还提股票收藏,尽扯淡。艺术品要有价值,但它的稀缺性对价格至关重要。股票做不到这一点,再垄断的公司,一般也有相似的公司可以替代,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进行套利。以瓷器为例,宋代汝窑在全世界上就百来只,你不能用宋代的官窑代替,更不能将其与明清的官窑青花相提并论。而同样是明清官窑青花,不同的形制也因其稀缺性有截然不同的价格。房地产做不到,股票更做不到。

打个比方,同样地段的高品质房子,每平方米相差5万,算是极致了吧。但若是艺术品,有可能每平方米相差个50万甚至更多,这才叫稀缺。否则怎么叫“无价之宝”呢。

再举个例子,如果在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中,市场上只有原来的招行、深发展和浦发,工行、建行、中行、兴业和交行等银行不上市,我认为前者的股价至少可能是现实最高价的1倍。但这么多银行上市,就有了比价效应,招行与浦发的稀缺性大打折扣。

多比较多琢磨多阅读,对你不被人忽悠,对你不自己忽悠自己,有着极大的益处。

一直有人向我询问有关艺术品市场的事儿,我其实介于外行与内行之间,真正的内行是徐建融先生等。徐建融,我曾向他求教过,也在《Value》上介绍过他的著作。徐先生在艺术市场上当然很有名,但他的思想之深刻和创新还远不止于此,只不过徐先生对“普及”兴趣不是很大,业外人少有了解。

如2008年6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书画投资实战指南:书画的创作、鉴定和市场》中对徐先生的访谈就很有读头,尽管书名太俗,书籍装帧也其貌不扬。由于该书体例较为复杂,不适合《投资者文摘》,真有兴趣的朋友自己读吧。

现代人已知长生不老不可能,但还是想延缓老化,所以《揭开老化之谜》可以翻翻。

有些延缓老化的方法人们不愿意尝试。生殖的代价是生命的缩短,被阉割者才较长寿。20世纪60年代有医生对比了同一家疗养院300名被阉割和700名未被阉割的智障病人,发现前者平均比后者多活14年。同理,阉过的母猫和母狗也比没阉过的多活4到5年。

环境危机少,老化也慢。海龟之所以长命,是因为住在海洋底下,海底的气温变化很小,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变化,背上再背个厚壳,可以使它完全不受环境和危险的侵犯。

女性的死亡率一直都低于男性,有人说是女人善于减压,比如喜欢流泪。作者却认为是女性生殖方面比男性老化得快,一半以上的70岁男人可以使年轻女人受孕,而70岁的女人还会怀孕则是奇迹。

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是个好玩的人,《会玩,才会成功》可以当作休闲散文与生活常识,尤其对承受类似日本人压力的工作狂较适用。我曾有一朋友,人们对他的形容是“下班后,除了家,哪儿都想去”。日本上班族下午5点以后,公司的同事一起去喝酒,这是他们特有的习惯。大前研一认为这是人生的浪费,归纳出其四个缺点:

1、下班之后还与公司的人在一起,话题只会限于工作范围,而容易累积工作压力。这样的聚会,就好像加班一样。

2、即使诉说工作的不满与烦恼,由于参与的人通常都是相同层级的人,往往也无法解决问题。结果,除了互相抱怨之外,无法提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意见及方法。

3、失去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如果在周末假日讨论学校、住家附近的事情或者是家人的烦恼等,未免浪费时间。与此同时,这也破坏了家人之间分享当天生活的机会。

4、原本应该休息的时间却用来喝酒、聊天,不仅加深疲惫,也会造成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大前研一提倡“活力午餐”,我也赞同。三年前,我有了孩子后,坚决执行晚上不应酬的原则,即便是好友从外地来沪,我也安排在中午聚会。有时,难免会让朋友失望,有时,也会失去做生意的机会(这对我创业的小公司诱惑很大),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如我当年戒烟,平时每天抽4包,后来决定不抽就不抽。

大前研一提到高效阅读的秘诀,我也是这么干的。“阅读一本商业书籍所花费的标准时间是一小时”,太对了。这当然需要形成大量的阅读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一开始这样做,习惯从头到尾阅读的我心里还有些不自在,后来发现这是正确的。不好意思的是,我读大前研一这本书也最多花了一个钟头。

当然,我指的是商业书籍或历史小说,如果是一些值得精读的书,那还得一页一页地读,如大前研一提到的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你若一个小时读完,还不如不读。

本辑《投资者文摘》比较偏重人文历史,让大家尝试静下心来阅读的感受,文章就不一一介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