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者文摘》(31)开场白

(2008-10-06 16:04:51)
标签:

财经

分类: 订阅价值文丛系列

选自《Value》杂志  www.valuegood.com

2008.10月刊  文/张志雄

 

《追求准确的时间判断让多数人栽了跟头》是典型的价值投资者在股市大跌时的“辩护词”,对许多长期投资者而言,也是极好的情感安慰。

不过,作为资产管理人的普泽纳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前几年的许多价值型股票和动量型股票都是相同的股票,所谓动量型股票,就是人们对待它们的操作态度是追涨杀跌,经常是在股价创新高时买入,在股价破位时卖出,如近几年风头最足的能源商品股。我想,价值型股票和动量型股票之所以重合,可能是我们当初觉得该类股票被低估而以价值投资的态度买入,没想到它们迎合了某种投资时尚或潮流,迅速演变成了动量型股票,例如万科,在2005年或2006年年中之前买入的投资者,应该都算价值型的,但其后股价越涨越快越高,变成了动量型股票。

我的态度是,如果买入的股票一直是价值型的且公司的价值没有变坏,那就尽量长期持有它。一旦它变成了动量型股票,适时获利了结。如果市场处于泡沫阶段,没有更好的投资标的,那就继续持有,但应该心存警惧,因为自己成了动量型投资者,不能追涨(我在万科股价的中后期快速提升时虽没有买入,却参与了市盈率高达90倍、31元/股的高价增发,当时我浑身不舒服,历史经验告诉我,这一定没有好下场,今后得引以为戒)。而当股价动量最终消失时,我也会杀跌。

在什么山唱什么歌,除非你为了坚持原则,就在适合自己唱歌的山上转悠。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理智”的人却经常有此举动,自欺之后自我安慰做了正确的事,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对自己有所要求的话,应不断反省,能改善多少就改善多少。

我在上辑中曾说过要好好讨论《隐藏的逻辑》一书。其实,该书讨论的主题也经常出现在《投资者文摘》中,温故知新吧。

《隐藏的逻辑》的作者布侃南声称自己在探索“社会物理学”,并举了不少最新的研究事例,比如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有兴趣的话题——“为什么有钱人越来越有钱?”偏右的人会觉得有钱人很努力很有能力,偏左的人的答案可能是社会不公正,有人在掠夺大众。但布侃南介绍了两位物理学家利用电脑模拟人们财富互动的模型,发现仅仅凭运气,就会使得有些人比其他人有钱,于是这些人会有更多的财富进行投资,就有机会得到更多的钱。

也就是说,有一种完全自然的过程,会把大部分财富推到少数人的手里去,而且之中完全没有任何权力或阴谋的勾结。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并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优于常人或比别人工作更努力。

布侃南还介绍了另两位学者相似的发现,他们重新检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王牌飞行员“红男爵”李希霍芬的辉煌记录(在连续80次空战中获得胜利):

 

西姆金和罗伊巧德哈里研究了一次大战期间全德国飞行员的记录之后,发现总共有6,745次战胜的成绩,而总共只失败了1,000次,其中包括飞行员受伤或阵亡。这两位学者指出,胜败之间的不平衡,部分反映出德国战机飞行员经常挑武器较差或机动性不佳的战机作为对手,因此他们平均战胜的比例高达80%。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统计上看,这么高的战胜比例,表明单凭运气,在将近3,000名德国飞行员之中就可能有一人能连续战胜80次。这项分析也指出,包括“红男爵在内的前30%名王牌飞行员,彼此之间可能并没有高下之分。两位学者的结论是‘战争明星的辉煌记录只是运气好而已’。”

 

顺便一提,文中谈到一些成功的德国战机飞行员经常挑武器较差或机动性不佳的战机作为对手,胜率高达80%。柿子拣软的捏,胜之不武啊。但要胜率高,这是最好的办法,做什么事,都别逞强啊。这又回到我们经常思考的老问题上——投资成功,运气还是能力?呵呵,暂无定论。

有些发现还是挺实用的:

20世纪80年代早期,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大众运输主管在交通高峰时刻常会加派公车行驶同一条路线,但乘客经常抱怨公车要么是久候不至,要么经常是两三辆一起来。在一般民众看来,这显然是公车的驾驶故意脱班或者是行驶速度出了问题。所幸的是,公车的管理部门很快就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迅速采取了对策。

事实是这样的:虽然你密集派出好几辆公车行驶在相同的路线上,且每班车发车的间隔时间都一样,它们却没有办法维持这样的时间间隔,后出发的车子平均载客量一定较少,因为前面那辆车子已经把一部分乘客载走了,因此,第二辆车在每一站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不可避免地就会追上第一辆车,而第三辆车也会追上第二辆。由于这种模式,同一条路线上的几辆公车后来终会碰聚到一起。

了解了这个模式的成因,就能提供一项解决之道。原先公车司机得到的训令是后发的班车绝不能超过前面那班车,现在,当局对公车颁发了一道新的命令:如果看见前一班公车停站载客,后来的车子不必理会它是不是能让所有的乘客都搭上车,不必停车,超过去搭载下一站的乘客。这样一来,果然解除了多班公车同时到站的窘境,载客的效率也大幅提高(不过我相信有些乘客看见空的公车过站不停,一定会很不开心)。

 

在我的记忆中,上海的公交车调度或司机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只不过当年等车的我有些不解乃至愤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观察一下。

总之,“社会物理学”的结论是:表象复杂的社会行为,背后的起因可能很单纯。

不要觉得这些社会物理学家的“模型”很复杂,其实大多数模型都很简单,20世纪70年代早期,绝大多数美国人似乎都相信,黑人住在市中心的贫民窟和白人住在富裕的郊区是种族偏见造成的。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谢林却不相信种族隔离现象与种族偏见有什么关系,于是他设计了一套特别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他利用西洋棋盘和两种不同的硬币,西洋棋盘的方格代表房子,硬币代表人,深色的硬币是黑人,浅色的是白人。首先,他在棋盘上放置一样多的深浅色硬币,然后将硬币随机混合,代表整个社会。接下来,他设立一些简单的规则来移动硬币,看看硬币的分布状态会否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哪些假设会影响人的移动。

在第一个实验中,谢林假设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观念,只要周围有一个非我族类,就立刻搬家。他利用这个规则逐一检视每一枚硬币,看看是留在原地不动还是会搬到附近空着的方格。他果然发现,很快就出现了种族隔离的现象,同类的硬币渐渐聚集在一起。种族歧视会引发种族隔离——这是必然的。

但如果我们反过来问,种族隔离一定是种族歧视造成的吗?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谢林又设计出第二个实验,这次他退一步假设,每个人都不在意和什么种族的人为邻,只要自己不是极少数民族就行了。谢林考虑的是人性中的真实面:一个白人可以有黑人的朋友和同事,也不介意住在黑人居多的社区,但在心理上,他还是不喜欢变成整个社区里的“唯一”的白人。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族歧视心态,谢林假设所有的人都会维持不移动,除非他们察觉左邻右舍的同一族群少于某个比例,譬如说百分之三十。

你可能会预期,因为每个人都乐于族群大融合,所以会维持实验开始时的分布状态。但谢林得到的结果会出乎你的意料——硬币最终还是隔离成壁垒分明。

 

好几位读者早就对我说,《投资者文摘》是他们大学毕业多年以来一次系统的再学习。我一直没有提及此事,怕有王婆卖瓜之嫌。现在一想,文摘里没有一篇文章是我写的,且自己读来也是受益匪浅,没什么难为情的。其实,我编《投资者文摘》的目的也就是让大家了解世界上有见解有根据的观点与学说日新月异,与其天天上网读那些自以为高深莫测的唬弄人的“专家”评论,还不如静静地在家里读点好书好文。

我也很奇怪,内地何以未引进茱蒂·哈里斯的《教养的迷思》和《基因或教养》?我们在下面两辑还会介绍后者。也许是哈里斯对中国传统教育观的冲击太大了,她认为比起父母,同辈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大多了,而坊间充斥着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或父母是如何把子女送入哈佛大学或培养成钢琴天才之类的书籍。哈里斯的见解,一如对几十亿身家的富人说他的成功主要靠运气那样,不会受欢迎吧。

但我很容易接受哈里斯的见解,因为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小时候,父亲长年在黑龙江驻军,母亲上有外婆外公,下有我们三个孩子,忙不过来啊,我天天在外游走瞎混,况且那时读书好坏也没关系。1978年,上海恢复重点初中,我正巧赶上。本来我也考不上的,但那一年遇上了一位德学兼备的同学,还是小学的大队长,我今天还记得他的名字,叫兰思,他家境优越,人也聪明,数学极好,便教我解方程式。现在的小学生解方程式是小菜一碟,可那时稍难一点的题目,没几个学生做得出来。我就靠这么点水平考入了上海位育中学。我一直认为,如果那一步没踏好,估计自己今天可能最多只是没下岗而已。因此,我一直感念这位小学同学,他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大,1989年6月到美国念博士,我们便失去了联系。行文至此,我忽有感应,Google了他的名字,发现只有一位兰思,2003年时担任美国南加州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美国北京联合会的秘书长,职业是花旗银行网络部项目经理,从照片看,应该是我的老同学。他还是那么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好人哪。

初中之后,原来的六个班只有三个班升入高中,还有一个班来自外校。校方自作聪明,将大多数初中成绩好的学生放在二班和三班,结果三年后,这两个班的同学成绩固然不错,但其他两个班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出色的。这又是一个同学互相影响的实例,因为当初学校师出无名,不敢在优秀教师的配置上再有偏向,四个班级的老师是随机配置的,这对其他两个班(至少还是有些初中成绩和天性也不错)的同学太不公平了,如果四个班的学生随机分配,他们的成绩在毕业时会好得多。

所以,我认为不设什么重点中学或小学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竞争与互助)至关重要。

当然,我还是要感谢那时的平等社会,让我与兰思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今,贫富差距颇大,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家境一般的孩子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罗马公司》的书名一开始迷惑了我,以为是用罗马的人事解说现代公司哩,意思肯定不大,后来我还是耐心坐下来读,才发现作者是用公司的盛衰解读罗马历史,也就是把罗马当作一家公司介绍。读完之后,觉得作者的方法不见得有什么新颖,但叙述分析得挺不错,值得一读。

我在这儿摘一段有关罗马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清洗帝国人事的分析吧:

 

这的确算得上是令人敬畏的管理手段,除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关于奥古斯都的另外一个故事,它能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圣人,是他那个年代的天才人物。那是在他开始自己这项革新工程的起始阶段,当时他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军事将领,刚刚开始在政治领域中崭露头角,就像裹着巧克力的棒棒糖会吸引很多蚂蚁一样,他将很多人团结到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团结一心的小团队,其中很多人都是他的亲密朋友和合作伙伴。然后他们在罗马当时的统治阶级中发动了一场波及面非常广的军事政变,当然,他并不是这件事里唯一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人,当时他最好的朋友安东尼还在和他并肩作战。他们发动这次行动的目的是要清除一大批被排除在自己圈子之外的执行官们,其中甚至包括他们的长辈雷必达,他们决定将这些让他们感到厌烦的人彻底消灭掉。据历史资料显示,在这次政变中,罗马大约有1,000名大大小小的政治家遭杀戮、被投毒或者是被人从悬崖上扔下去摔死。但真正让我们敬畏的是,他们中的某些人被迫选择自杀。关于这种劝诱行动是如何完成的,人们无法得到准确的资料,难道是威胁抑或是甜言蜜语的哄骗?但不管怎样,很明显,对于那些游走于刀锋边缘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我们都知道,在任何公司改革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彻底清洗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想任何曾经负责过这种活动的高级管理者都不会对我的观点提出什么异议。原来的老板死了或者已变成了过去,面对你这个新老板,那些有能力、有资源的人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和习惯这种变化,你的周围都是些对你充满敌意的、给你带来危险的前管理团队的遗老们,为了迎合你,这些人往往阳奉阴违、言行不一。是的,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开始新的工作,但他们只会在暗中搞些破坏性的小动作,阻碍你顺利地开展各项行动,让你的后防线不得安宁。还好,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彻底置他们于死地。对于那些不能采取这种果断行动的人,我们会授予他们一个专门的称呼,那就是失败者。

在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中,这种事情都不是一个能让人感到愉悦的组成部分,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大清洗中,很多人都不会这样做。但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奥古斯都学习,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做法。在通常情况下,他总是非常冷静,善于克制自己。但在他集中精力进行整个国家的改革工作的时候,有一天,就是因为一个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他突然之间对自己的一位前助手感到怒不可遏,在感到简单地处死这位绅士还不足以消除自己的怒火、震慑他人的情况下,这位国家之父、后来更进一步被人们推崇为神的人,竟然发疯一样戳穿了这位前部门负责人的头盖骨,亲手将那血淋淋的眼球从还搏动着的眼窝中挖了出来。那可真正是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惨剧。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的确遇到过很少几个能够做到将自己雇员的眼球活生生挖出来的老板,恐怕只有他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首席执行官。如果你确实打算将一群个性非常坚强的人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其中大多数人不但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是邪恶的自私主义者的话,为了让他们从你那里受到足够强烈的震慑,以至于对你发出的任何吩咐都言听计从,不管这个命令如何荒谬,也不敢冒着让你不高兴的风险去违抗,或者为了博得你的赞扬而坚决执行,你恐怕很乐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第五块金砖》讲的是伊斯兰金融,这本书总体上一般,我们摘录的原因是因为它较“冷门”,尽管以可兰经为伦理基础的伊斯兰金融已成为国际市场的热点话题,香港机场管理局就计划在2008年第三季度发行该地区首批伊斯兰债券。目前信奉伊斯兰教的总人数超过10亿人,预计二十年内伊斯兰教徒将占全球人口的1/3,全球18岁以下的人口中,伊斯兰教徒将占2/3。

《辨伪与人生》出自《马未都说收藏》,我经常会在《投资者文摘》中选些辨伪的故事。这些辨伪技巧对一般非专业读者基本无用,但它们能让你长点市场见识,这不单指艺术品市场。大家都说博弈,怎么博?这得长心眼,自己的(失败)经验是一部分,还有就是通过书本识人心。艺术品的辨伪是个丰富的人生大教堂,我在十几年前曾写过一本谈辨伪人生历史的书稿,后来竟遗失了,书中收集了很多史料与故事,可惜。我今后会借机展开谈谈。

《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也有类似的意思。我们经常说讲证据,可证据并不是客观的绝对的,即便是法医学,看上去很科学,其实也充满了主观与自我判断,经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我们平日抓到点数据和观察事例,别太自信,离事实也许还很远哩。

多琢磨琢磨,练练脑子,会有收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