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Value之家精选:人生从此不寂寞

(2008-07-23 13:39:53)
标签:

财经

分类: 编读往来

[Value之家]  

人生从此不寂寞

 

静水流深

[转帖]人生从此不寂寞

有时候,命运就像失去控制飞奔向前的车轮,不可捉摸,冥冥中却有一股力量在左右,当它的方向发生改变时,你还懵然不知。如果我那一天没有读到这本书,我的人生是否还与现在相同,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存在的话,在那个平行世界中的我也会有一丝疑虑:生命是否有了缺失?

 

初见

  2004年初的一个周日的下午,很冷。我习惯性的买了几本书带到办公室,挑了一本开始阅读,这本书是《摩根信札》(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几个小时读下来,感觉不错,作为一本职场励志的书,还是非常吸引人的。(至少比《至加西亚的信》等等要好多了);于是打开我的笔记本电脑,上网查一下,想看看还有什么值得关心的资料。一查之下,不知为什么这本书当时相关的资料寥寥无几。好在还有一条“修理富爸爸--《摩根信札》疑案”,顿时来了兴趣,当网站慢慢的打开,我读完由费群涛先生写的这篇文章,不由得大跌眼镜:原来我这本《摩根信札》竟然是一本伪书,由出版社包装出来的,难怪由“格林斯番”先生写得这个序言,神神秘秘,书后还有巴菲特发言: “从来没有一本书对我产生过如此之大的震撼,我坦陈我的投资艺术,是建立在老摩根的睿智之上的”。这也是出版社伪造的。我一时哭笑不得,出版社可真是胆大包天啊!

  面对这个尴尬的结局,我顺手把书塞进了办公桌最下面的柜子里。然后,开始翻看这个网站上内容起来,原来这是张志雄先生主编的杂志,对张志雄先生,我是知道的,曾经有好几年,我是《财经》杂志的忠实读者,《庄家吕梁》、《基金黑幕》是当时《财经》比较有名的封面故事,我也买过《放量-中国股市亲历记》一书,看了网站上的几篇文章后,发现网站上有杂志的赠阅,我填了一个。

 

当时只道是寻常

  十多天后,收到了这本杂志《value》(2004年第一期,封面故事:QFII王者之路),读完之后,觉得也是不错的,(当时我在网站上看到的文章是2004年第二期,把当期的一些文章展示在网站上,杂志这个习惯我一直觉得挺好,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受益的幸运者),过几天有客服打电话过来,问我是否有兴趣订阅杂志,其实我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从来没订过杂志。这真的很奇怪,我能几年连续不缺期的买下《财经》以及我的一些专业杂志,可从来不曾订过,也许在潜意识里我总是想第一时间拿到杂志,如果成为订户就要比在书摊上晚到而不甘心,当我知道《value》在我所在的城市里没有零售时,大失所望。其次,当时的我已被各大财经杂志的封面故事轰炸得审美疲劳,没能得到投资上的教益,却越来越充分领略到资本市场的黑暗。

  于是我回答到:“好的,我会考虑一下,再联系你们”,其实真实意思是:我现在不会订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value的网站成了我必看的网站之一。

 

冥冥中的天意

  公司的业务繁忙,生意不错。但是我还是面对着我的一大难堪――个人投资的失败。作为一个94年就入市的投资者,我没有在证券市场上得到回报,却还在不停的注入资金。好在我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投入证券市场的资金量一直很小,不过这学习阶段也实在太长了,十年一无所获。

  那时的市场越来越糟糕,我的投资还是一蹶不振,理想中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

  随着阅读网站上的文章,我对《value》的好感越来越强。这时我才知道,拥有《value》刊号的出版社就在我所在城市里,其实就在我妻子上班的大厦后面的一栋楼里,我大部分的朋友和当时的商业伙伴也在这栋大厦里,也许这是我和《value》的缘分吧,冥冥中有一股力量把我们在拉近。

  年底,我下决心去订《value》,虽然那时我已经不买任何财经杂志,只在网上看新闻。打电话去咨询,还是那位声音很好听的客服人员,在她的帮助下,招商银行汇款,传真。(那时还需要订户把汇款单传真过去,可惜公司去年搬家的时候丢失了这张汇款单,这本是我自己的一个不可多得的纪念品)

  又是十天后,收到2003年全年合订本和当期杂志(2004年第11期,封面故事:资本市场的孩子。作者:费群涛),当晚读了一个通宵。

  早上睡醒来我想,好了,有了相伴一生的杂志!

 

读不懂

  真的,虽然进入证券市场已经十年了,在那时我连一份财务报表都没读过。有时,投资一个股票,连公司干啥都不知道。

  在94年到98年,我处于蛮干阶段,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买卖的决定全凭一时的冲动,听消息跟风,我记忆中这段时间我全是亏损的,因为工作也较忙,每次都是在市场冲上顶峰时我才忍不住下场,当然惨不忍睹。

  从99年开始,知道这样蛮干不行,不听消息,也不跟风,因为学软件出身,寄希望从股价与成交量中发现秘密,这个阶段热衷于技术分析,自以为是,自己编公式来验证选股结果,还是大败。牛市初期成功率还好的公式到后期就不灵了,限定条件越多就越不现实,熊市来临,没有章法,一塌糊涂。

  《value》来到了面前。

  我平生读的第一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腾迅上市第一个半年报,当时我看《value》的文章有一段时间了,也读了些彼得·林奇的书。我是腾迅最早的一批用户,现在好久没使用的QQ号还是万位号,而且第一位数字还是1。2004年我发现我的同事在QQ上投入了不少钱,这改变了我觉得互联网只烧钱的印象,而且我那从不使用的移动QQ每月还在为它贡献十元人民币,硬着头皮读完这份报表,我自己的结论是可以投资;可惜后来嫌手续太麻烦,我错失了投资腾迅的机会,这也是我的投资遗憾之一。

 

渐入佳境

  《value》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爱因斯坦说过:“接受新的观念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放弃原有的观念”。(也许是胡海说的,反正我没在别的地方看见这句话)

  对于我,接受一个新的观念到放弃原有的观念我发现我不是慢半拍一拍,可能是慢上十拍吧。对于以前根植我脑中的观念,改变这个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巴菲特说过:“对于以40美分的价格买进1美元纸币这种价值投资理念,人们要么是马上就接受,要么就是根本不接受。这就像接种预防注射一样。如果一个人无法马上理解这个投资理念,即使你以后对他谈上几年,并且出示各种投资业绩记录,结果仍然没有什么不同,他还是不会接受。”(《价值投资为什么能持续战胜市场》)

  我自己的体会是:知易行难。即使是你很快接受了价值投资,你也不会像抛弃垃圾一样将你过去的不良的交易习惯顷刻改掉,在你不经意之间,它又会过来主宰你发热的头脑。

  《value》之于我,就像不停的灌溉价值投资的养分,同时驱逐你头脑中垃圾投资思想的机器。在不知不觉中,我觉得我顽固的、偏执狂般的思想也在改变了。

 

 

文章与作者

  刚读《value》的时候,为封面故事震动,如《别了,中经开》,《金融家命运启示录》、《新一代财经首长》等大作;当时的作者远山、袁剑等非常擅长这样的故事性写作,但是看多了之后,发现还是陷入了以前《财经》杂志的模式,自己的特色反倒是不突出。(其实袁剑的预见性是很强的,重读《新一代财经首长》,与现在的金融现实情况比较,你不得不赞两个字:了得)

  这几年杂志风格越来越朴实,选文越来越精湛,每期都很有看头,如果是喜欢看故事或者操作指南的读者反而常常要失望,其实我爱《value》正是这些有嚼头的文章,值得反复读,反复学习和思索,哪怕其中一些是文抄公的。

  当然,操作指南的文章在《value》中很少出现,但一出现必是精品,这体现了编者的眼光,如《中国私募基金与价值投资》、《大股东时代》,当然还有朱南松先生的《三大动力推动中国股市牛市》,还有这篇《牛市四种赚钱模式》也不错,就是文章发晚了点。

  《value》最近几年我最喜欢的作者是胡海,《稀缺的巴菲特猿人》、《明朝的曾祖爷爷》、《巴菲特在中国有用吗》诠释价值投资百读不厌,就是谈生活的《爆发户的品味》、《三天把房子买掉》也是非常棒的独立思考的经典之作,其实我不是要比较,网上我也经常看的其他先生谈价值投资的文章就要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了。(为什么胡海没有博客,难道主观的人不喜欢交流吗?)

  应先生是小说家,这我知道,他的两部大作《股海里的红男绿女》,《股市中的悲欢离合》早就在我的书架上了,只是我还不知道应先生还是证券公司的总经理,恕我孤陋寡闻了。在应先生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没在value上发表的官场人物观察,不过在价值文丛应先生专辑里收有。

 

 

100倍

  张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是的,在我35岁的时候,在选择人生下半场的时候。

  大抵在30岁之前我觉得自己是很聪明的,三十五岁之前我已知道自己不是大材,但圆滑通达,聊以自慰;三十五岁时悟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才质心思皆不堪大用。

  当明白自己永远也成不了关系大师之后,还在职场中苟延残喘,经张先生的提点,才知道自己即将错过什么,会将这辈子最珍贵的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应酬和自己并不渴望的生活之中。

  史蒂夫·乔布斯说过:“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不要做别人的棋子,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我对自己说。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没有老板、没有下属、没有客户,没有应酬。

  我每天的生活是看书,陪孩子玩,就像何兆武先生所说:“能旁观世界和人生我就满足了”。

 

 

人生从此不寂寞

  去年的一期杂志编辑者言的题目是:“我们最需要的是思想,而不是信息”。(2006年第三期),传播思想超越传递信息成为杂志的主旨,这可以从《value》创刊以来的选文变化看得出来。

  传递的信息对于我们的大脑是易于接受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据说能存储的信息超过最先进的计算机存储设备,但我们又是健忘的,我们总是过滤那些不重要的信息。思想的传播却是艰难的,因为受者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转化为受者自己的思想,这个传播过程才算完成。对于哪些不愿思考的受者,传播者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读者会抱怨吧,他们需要的是有价值的信息,杂志提供的是有价值的思想。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看书很快,那时一周我要从图书馆借十几本书,大抵那时读书的宗旨是:看过了、知道了,而我到现在这个年龄,看书越来越慢,咀嚼的时候多了,看《value》时候也是这样,今年我已经几次三番的重读过往杂志。

  当我成为value思想上的受者,那么我就与杂志血肉相连了,传播过来的思想温暖了我,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

  在我的投资之路上,value是我的老师;在我的人生旅程中,value是我的朋友;亦师亦友,风雨相伴。

  人生从此不寂寞!

剑舞龙吟  2007-8-5

 

2008-7-20 15:20:00

 

骆驼爱思考

"剑舞龙吟  2007-8-5,"  革命不分早晚,悟道了都是好同志

2008-7-20 20:20:00

 

剑舞龙吟

上路而已,炼些入门功夫,离悟道还差得远啊。

2008-7-20 20:52:00

 

michael_ybh

剑舞龙吟兄已经做到“没有老板、没有下属、没有客户,没有应酬。  我每天的生活是看书,陪孩子玩,”。羡慕ing。

2008-7-21 16:27:00

 

chrisluo

2004年,属早期订户了

2008-7-21 16:36:00

 

bobo

相比来说,我还没上路呢。

漫漫黑夜中前行~

2008-7-21 16:44:00

 

mcking

剑舞龙吟兄也实现财务自由了?羡慕啊

2008-7-21 16:50:00

 

楚鸟2005

好文!

2008-7-23 11:38: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