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者文摘》(27)开场白

(2008-07-11 09:47:11)
标签:

财经

分类: 订阅价值文丛系列

选自《Value》杂志 www.valuegood.com

2008.7月刊  投资理财  文/张志雄 

 

我们之所以选摘《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是因为它至少在一个问题上讲得很好——巴菲特是如何管理旗下这么多业务分歧的企业的。韦尔奇当时管理通用电器,对多元化的公司标准是进入行业前三甲,那巴菲特的标准呢?

《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说得比较细,我看后的印象是,巴菲特管理旗下企业的特点与其投资是一脉相承的,即追求确定性。各位公司的CEO只要管好自己的一摊子事即可,然后把多余的现金交给巴菲特去再投资。哪位CEO要大力发展也可以,只要是支付年利率15%的资金成本。

这看似简单,其实倒也是管理多元化集团公司的好法子。集团的领导哪里搞得清楚底下这么多公司的业务发展啊,按部就班问题不大,若下面提出大发展的安排,领导如何决策?巴菲特就是不鼓励底下众多的CEO为了有为而有为,除非你每年的投资回报率能超过15%。

即便如此,恐怕也不能避免底下的企业出漏子,像通用再保的CEO约瑟夫·布兰登因“莫须有”的欺诈罪于2008年4月辞职,让巴菲特颇为难堪。自从巴菲特在8年前收购了通用再保后,该公司就麻烦不断,先是发现了疑似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衍生品,然后是参与IDG的合伙欺诈罪。

不出问题,什么都好说。以花旗集团为代表的混业金融前阵子搞得风生水起,现在因次级债等问题开始遭到怀疑,大领导能不能管好这么多彼此看似关联内里矛盾的业务,恐怕又要引起争论了。2008年4月中旬,通用电器第一季度收益远低于华尔街的预期,而在一个月前,公司CEO伊梅尔特还重申了公司利润将增长10%的目标,于是,韦尔奇在通用电器拥有的一个电视频道中对自己亲手挑选的接班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认为他面临“可信度问题”。

我曾说过,巴菲特是历史上很罕见的商人,几乎是全能冠军,我们可学习他的一些投资方法和做人态度,但不要轻易与他相比。有位私募基金经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最像巴菲特的人是平安保险的CEO马明哲,《Value》杂志网上论坛于是展开讨论,我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2007年,马明哲的各种收入高达6,600万,远远超出所有的中国上市公司CEO。如果马明哲是个职业经理人也就算了,而他事实上是平安保险的一位重要股东,这样做不合适吧,至少巴菲特绝不会这么干。以投资能力看,马明哲目前也没有值得让人极为肯定的项目,投资欧洲的富通公司还在亏损,而在20世纪90年代因通胀率高居不下承诺保险人高收益回报的项目至今亏损累累,这恰恰是巴菲特在年报中批判得最强烈的事。至于利用一切可能大规模地融资,马明哲倒是比巴菲特厉害。有人说,马明哲在高位大规模抽水,是低买高卖,巴菲特也会这么干。其实,从中国股市成立伊始,恶性圈钱就是我们的企业最爱干的事,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事儿连傻子都会干(只是没有这种特权罢了),用不着赖在巴菲特的身上。

《再造东隆五金》是台湾工商业著名的案例。20世纪40年代,台南范氏三兄弟以木制便当盒起家,然后跨进金属制锁领域,成为台湾市场大哥大,曾享有九成的市占率。1994年,东隆五金以每股82元的承销价上市(仅次于当年上市的台积电的89元),风风光光,但只有短短四年光景,这个曾名列全球前五大的制锁厂因第二代经营者好大喜功,不务本业经营、过度扩张信用交易,最后淘空上市公司,铸成大错。台湾的财讯集团执行官谢金河评论道:

东隆五金家族经营权夺权斗争曲折离奇,范芳源、范芳魁两兄弟联手演出王子复仇记,从伯叔手上取得经营权,此后两兄弟联手大举购并,宣布进军航太事业。90年代国民党执政时代擅长的金钱游戏,范家兄弟几乎无役不与,股市热烈炒作之外,范家兄弟又挥军进入人称“八卦山”的水坪顶,跟着别人逐鹿房地产业务,范家兄弟南征北讨好不风光。

可是脆弱的体质哪堪如此摧残,1998年东隆五金就爆出财务疑云,此后东隆五金股价急跌,随即爆发违约交割,东隆五金股价从云端跌落到只剩2元,投资人的心血几乎沦为灰烬,搞垮了东隆五金的范芳源、范芳魁兄弟也被移送法办,陷入群龙无首中的东隆五金只好向法院申请重组。

如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众多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公司一般,东隆五金眼看气势将尽,却在债权银行汇丰银行大力伸出援手的情况下,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濒临倒闭的公司一般很难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但东隆五金却能重新站起来,债权银行重组的经营团队功不可没。台湾企业经营史上,企业重新再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页。《财讯快报》副总编辑吴美慧以她将近二十年的采访经验写下了这段精采过程,十分值得喝彩。

我感兴趣的是东隆五金是如何垮台的这段历史。我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台湾的“地雷股”,认为大陆也会重蹈覆辙,尤其是随着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粉墨登场,好戏有得看。总之,我认为我们中小股东要对上市公司的所谓企业家十分当心。90年代,我有一段时间对企业家比较迷信,后来接受了教训。别的不说,我看不少中国的CEO是赌性十足,比如,90年代后期,我遇到一位很有名的企业老总,他很得意地告诉我,他们企业真正的盈利来自于海外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我虽有耳闻,但亲自听到他这么说,很不是滋味。那时本人不傻,不过很天真,见身旁还有几位同事,便没有细问他炒得是什么衍生品,以免影响他的形象。十年过后,这家著名企业快要退市了,我估计他的投机输多赢少吧。前几个月,我又通过两条不同的渠道得知一家著名的成长型企业(和前一家企业差不多处于同一行业)的CEO好赌,输了不少钱,便让创业合伙人减持股票,也有公告。我没兴趣去查证事情的真实性,不过,我相信有这事。吃喝嫖赌都不好,但只有赌是要败家的。有一件事上市公司倒是披露了,中国股市的“好学生”、“劳模”——佛山照明用7亿炒股票亏损1个亿,使得从未亏损过的公司2008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7,500万元。前不久公司老板还说大量现金安安稳稳地放在银行里,股民同志们放心吧。我听到这消息也是大吃一惊,佛山照明一向以勤于分红著称,这在中国股市中并不多见。如此保守的公司突然变脸,你还敢相信谁?

“悠游死亡国度”选自《先上讣告,后上天堂》,把讣告的种种写得妙趣横生,我算服了作者。年轻的时候,我第一次去西方,见到墓地夹杂在民宅中间,挺奇怪的;尤其是中午啃着三明治,路过墓地,有些不舒服。中国人的墓地可不想放在家门口,得在有山有水的地方,风水好,还有就是不想天天或月月见到墓地,我们是敬而远之啊。每逢清明左右,倒是一家老小浩浩荡荡扫墓去,然后在途中大吃一顿,回家了。东西方对待生死的态度确实不一样,追悼会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吧,旧时的名医陈存仁就认为瞻仰遗体是不卫生的习惯,也有理吧。追悼会气氛严肃是对的,但我们的悼词写得太拘谨死板,所谓盖棺定论,大事啊。我对中国旧时的墓志铭没研究,估计有意思的不多,浩然正气倒是多多。我虽没做过什么领导,但也念过两次悼词,一次是为外公做的,那时才是高中生啊。后一次是大学同桌一年级得白血病死了,我是班长,又致了一回悼词。现在回忆起来,总体感觉是比较恍惚,说了不少自己都没弄明白的话,不够真挚,更谈不上亲热。所以,我以后“死”也不肯去追悼会,对人的心灵伤害很大啊。

我特羡慕书中的行家里手能把讣闻写得这么生动活泼,仿佛死者复活。我不知道,如果在中国报纸上开个讣闻版,有没有销路?或者就建个讣闻网站,能不能在创业板上市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