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札记
这是我8月份给但斌写的一段札记,发在这儿吧。
——张志雄
但斌一开博客后,我便将它加入《Value》博客圈,并在《Value》杂志上转载,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的每篇文章我都认真看了。但我是个“潜水者”,一般不发议论,只有一次,有人用极不友善的语气“挑战”但斌,而且越演越烈,我站出来发言,声援但斌。我自己也是“博主”,深知此中的微妙处,博主不反驳吧,这种人会继续煽动论坛里的情绪,引起旁人跟风;反驳吧,有人会说你气量小,容不得人家批评。这时是需要旁人支持一把的。
其实,我看了但斌的文章和其他网友的评论,有时真想参与讨论。这儿,我仅就一个问题向但斌求教,而且,我猜想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
2007年8月7日有位匿名“学习者”的网友在但斌的博客上发了一个贴子,比较从今年3月1日到7月31日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涨幅。他找了公募基金排名第一、第五和第十五的华夏大盘、华安宏利与建信优选,涨幅分别为80.9%、71.17%和65.63%,而同期的那些最好的私募信托,除了上海证大(81.37%)和晓扬一期(85.21%)外,其他都没跑过名列公募基金十五名的建信优选,如万利富达(58.14%)、上海睿信(55.84%)、景林(60.32%)和晓扬二期(54%),当然也包括但斌所管理的东方港湾(56.55%)。应该说明的是,“学习者”举得私募信托例子都是业内的佼佼者。
“学习者”没有引申发挥,不过,明眼人都知道他的潜台词是:“既然你们私募信托比公募基金收费高昂,却跑输公募基金,情何以堪?”。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避,而且,它在海外也存在。
一年多前,我开始做《华人杰出投资者》的访谈,但斌也是其中的一员。还有几位是海外的私募基金经理,我们有一个话题,就是围绕私募基金(或对冲基金)如何与公募基金竞争,或私募基金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在海外,有些对冲基金的成绩确实出类拔萃,但内行提醒我要看他们的资金杠杆比例是多少。据说最极端的比例是1:80,而1:10至少1:2的比例是很常见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市场下跌30%,这些对冲基金的资本金就会耗尽出局。而这在公募基金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由于能够放大资金倍数,在牛市中,对冲基金极有可能跑赢公募基金,然而一旦市场出现大跌,它们就惨了。刚刚在8月份爆发的次按债金融风暴,一些海外对冲基金亏大了,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对冲基金有避险的技术,不追求超额的收益率,对手一年可以赚个50%,我就是15%甚至更低,但要的是绝对回报(不能亏损)。我们一定认为它们生存不了,不过,在海外它们有特定的机构客户,尤其是“基金中的基金”,喜欢选择各种风格的对冲基金,有激进的,也有保守的,然后组合打包。“基金中的基金”最喜欢的是风格稳定的对冲基金,如果你是追求绝对回报的基金,就没必要改变策略,随行就市了。
类似的“基金中的基金”在中国内地还没盛行,可它们在海外也已有问题。例如,我们还可以有“基金中的基金的基金”,层层收费,有必要吗?另外,我看内地的对冲基金避险能力并不过关,没有相应的做空机制和产品只是托词罢了。因为,我们内地对冲基金也已在香港运作,并没有听到很成功的案例,尽管它们收益和规模都不错。事实上,真正做绝对收益有避险能力的对冲基金,在亚太地区本身就不多。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让我们选择私募基金,便是公募基金可疑的诚信。公募基金早把投资从一门专业变成一门生意,它们首先考虑的是资产规模,而不是客户的利益,因为只要资产规模越大,管理费就会越多。所谓的排名和相对收益,都是幌子,核心是只要你随大流,把业绩做到中上游,就有好果子吃。所以在如今的大牛市中,几乎所有的基金都拼命扩充规模,把基民的钱吸进来,然后大买股票,把所谓的业绩做上去,再圈钱。相信我们今后会看到这一幕,就是这些共同基金把市场指数和股价推高到难以想像的高度,然后崩盘,集体套牢。即便如此,谁都没责任,行业问题嘛,反正管理费是收了许许多多,这些基金公司完全可以“过冬”了。
届时基民一定欲哭无泪,投诉无门,损失是他们的钱,与基金公司无关。他们也许会恨死这些基金公司,但没什么大问题。第一,投资者向来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到时新一轮牛市来了,基金业绩又好了,他们照样峰拥而上;第二,老基民走了,新基民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基金行业只会越来越壮大。
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人调侃“客户的游艇在哪儿?”。现在事实胜于雄辩,它在基金等理财行业人士的豪宅边。
对冲基金应运而生,它要靠赚来收益才能与客户分成。但随着对冲基金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多,对冲基金也变成一门竞争激烈的生意,规模又重要了,因为也收起一定的管理费。当然,与客户分成的得益动机仍存在,它们就不惜放大杠杆,铤而走险。此时,对冲基金也走上了不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老路。
内地的私募信托刚开始运作,并不允许什么资金杠杆。通俗地说,目前的私募信托是公募的模式,私募的双重收费,只是解决了私募的合法化问题,未必比有强大研发平台的公募基金强。尽管现在杰出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与加盟,确实让内地私募基金队伍增色些,但就总体水平,私募实力仍比不过公募。
在这种情况下,私募基金在中国可谓任重道远。
我非私募基金从业者,却发了一大堆议论,还希望但斌与其他业内人士多多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