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1998年以《可疑的笑脸》为名出版,2004年又以《串烤韦小宝》为名再版。本书的优点可能是才气横溢,缺点是有点玩世不恭——这是我现在很不喜欢的。当然,今天我也写不出这种亦正亦邪的书了。
——张志雄
第五章 最喜小儿无赖 韦小宝与领导
6.撬动江湖的支点
虽然而对咄咄逼人的康熙,小宝发怵得厉害,又是“今后决不反清复明,专门反明复清”,又是“奴才脖子上这颗脑袋,砍不砍也差不多”;可他在“反天地会”这事上却不退让了。
真是难能可贵。小宝向康熙公开挑战?小宝不敢。只是康熙触及了个“义”字。正如金庸在后记说道:“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德。”那么什么都不在乎的小宝为甚只重视“义气”?这自然和他从小接受说书中的传统文化有关。不过,老实说,小宝对“义”的“执著”还是颇具投机性。

小宝爱说在江湖上什么都能干,但不能把事情给做绝,总得给别人更为自己留条退路。而其所标榜的“义”便是江湖上最吃得开的东西。“义”是信任是承诺,是江湖人士的生存根据。钱可以流失,老婆可以跑掉,朋友可以得罪几个,却不能全得罪。朋友圈子是保护网络,是人力资本,在危机四伏的江湖,他们是小宝安身立命的所在,而朋友之间的关系就是“义”。
真的,小宝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立足点了,尽管他的这个立足点像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重“情”?小宝很容易由“情”到“色”,重色轻友可有点不合算。“忠”怎么样?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对小宝倒是不存在,反正他没有父亲,妈妈又是个婊子,孝不孝没什么关系。但“忠”的标准是随你的领导或上司的个人好恶猜疑信任而定,他说你忠就忠,说你不忠就不忠。“义”是众人的评价体系,而且标准较为明确。至少对小宝而言,“义”要比“忠”有价值得多也容易得多。
你看,小宝用“义”作为理论根据讲道理哩。他愿意去跟他们说:“皇上说过大清江山万万年,那定然不错。反清是反不成的,大家不如散了伙罢。”这也就是说天地会的“反清复明”的原则可以放弃,天地会可以解散,但其中的兄弟不能得罪。
“江湖上好汉,义气为重。我如把师父他们都捉了来,皇上一定砍他们的头。这样一来,韦小宝出卖朋友,变成吴三桂啦。”
“吴三桂”在这儿代表了可悲的结局。小宝参与了谋害吴三桂的整个过程,深知“千夫所指”的厉害。尽管吴三桂也要“反清”,但天地会、沐王府、王屋派等江湖朋友却不愿意帮忙,继续与他为敌,因为吴三桂不仁尤其不义。小宝若灭了朋友,讨得康熙的欢心;但谁知今后康熙“一怒之下”会干出什么。更何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知哪个人一不小心当了皇上,那时小宝岂不落得个吴三桂卖主求荣不得好死的下场?
而一旦以“义”撑腰,小宝有了从未有过的理直气壮:“皇上,他们要来害你,我拼命阻挡,奴才对你是讲义气的。皇上要去拿他们,奴才夹在中间,难以做人,只好向你求情,那也是讲义气。”
康熙当然大怒。小宝不得不挪动了早就伏下的一着棋子。当初小宝装傻假谦虚,让少年时代的对手康熙做了师父,现在派上用场了:“皇帝砍奴才的脑袋,当然稀松平常。可是师父砍徒弟的脑袋,却有点儿不大对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