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故事:从富兰克林到巴菲特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主要来自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传统,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观的商人,巴菲特又来源自于何种传统呢?或许,我们在巴菲特身上会看到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被称为“美国精神之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2、编辑者言:等待电话铃声静静响起
今年4月底,《Value》从浦东的一家厂房搬到几十米开外的商务办公楼去了。五年来,《Value》在这家旧厂房里,从创业到成长,经历了无数的故事。我办公室的座机号码也曾是《Value》的客服电话之一,也就是说,当时我也曾作为“客服人员”,接听各位读者的反馈,从中获得了不少信息,也经历了不少离奇的事情。当然,现在的订户量至少是过去的十倍,而且我也在新浪开了博客与读者互动,它已不再是《Value》的客服热线了。但我仍期待着《Value》新办公室的电话静静地响起,读者来订杂志,来与我们沟通,哪怕有些离奇的故事也值得。
3、特别报道:似曾相识
比尔·尼格兰是一位卓越的价值选股型基金经理,其长期投资业绩十分出色。本文精选自尼格兰在2006年的几次重点演说。和往常一样,你会发现尼格兰的评论永远是那么有价值,那么一针见血。
4、股市:中国股市17年(十一)
《Value》主编张志雄先生叙述17年的中国股市故事,即将在海外出版,中文书稿约20万字,授权《Value》独家连载。本篇是第三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
5、胡海看投资:钱太多了吗?
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所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尽管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听上去很直观,但要度量它却充满困难。到底什么是“流动性”?怎么样算是“太多了”?多少的货币总量就是“过剩”了?货币供应过多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流动性过剩了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还没有确切标准和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各方专家都众口一辞地咬定流动性过剩,在一般投资者对流动性概念还不甚了了的情况下,整天把“流动性过剩”挂在嘴边,未免有失草率。
6、股市:故事
股市向来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地方,但故事不能讲得太离谱,如果不着边际地讲,最终故事就变成了童话。最近讲得最多的要数那个“安哥拉”的故事,频繁地停牌复牌,玩心跳般地涨停跌停,让人感觉股市似乎在上演一部中国版的《越狱》。其幕后交易肯定比这故事本身更为精彩,或者说,实际上这就是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安哥拉的故事是“第一集”,“主力角逐”是“第二集”,接下来是否还有第三集、第四集,还不得而知。
7、外汇:越狱第三季之外汇风云
电视连续剧《越狱》中紧扣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特征为观众带来的是身临其境的挣脱枷锁、抵抗罪恶的“越狱”感受。在外汇市场上,每种货币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仔细推敲,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耐人寻味的相似之处。
8、个人理财:建议关注低风险券商理财产品
股权分置改革后,广大人民群众的投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股指一路上扬,巨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银行存款也破天荒地首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是个散户逼空机构的时代。然而股市毕竟是投机性较强的市场,不断有波动起伏也是股市的魅力之一。从科学的理财观来讲,投资者应该将投资配置分为高风险性和低风险性两种,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低风险的券商理财产品值得关注。
9、房产:上海楼市泡沫未挤完
随着上海楼市最表层的泡沫逐渐破裂,局部地区交投开始转暖,人们开始揣测楼市是否已经走出寒冬迎来暖春?从理智角度分析,所谓交投转旺并非就意味着房价整体趋势就此向上,成交量上升仅仅意味着买卖双方对当前价格的认同度开始提高,这种价格上的回暖与其被称之为“楼市回暖”,不如理解为“个盘行情”。目前上海楼市的现状是豪宅及别墅销售逆市坚挺,而低价房鲜有人问津,楼市两极分化的状态甚为明显。上海房价的走高走低根本上是与整个城市水平提升速度、GDP增长速度、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及其供求关系息息相关的。泡沫确实并未挤完,但价格变动必须密切关注。
10、保险:投资保险与保险投资
随着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相继登陆A股市场,保险股在市场上形成了新的热点,各种机构和散户对其的评论和超常规预期可以说是一波高过一波。本期我们邀请了生命人寿资产管理和前平安保险权益投资的负责人严建红博士,为读者剖析保险行业的两个重要话题——投资保险与保险投资。
11、并购:医药企业私募上市攻略
最近内地医药企业频频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掀起了医药企业境外上市的狂潮。医药行业自2006年起因政策调控等原因步入低谷,在管理层频频出台产业政策的严格调控下,医药企业寻求资本市场的融资显得尤其迫切。对于希望快速发展的医药企业来说,应该早作准备,多了解私募操作关键和上市操作要领,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嫁接,为企业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