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理·芒格,这位造诣深厚的投资大师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作伙伴和多年的朋友,也是Berkshire的副董事长和Wesco公司的董事长。应该说,巴菲特的成功和芒格是密不可分的,美国《财富》杂志将他誉为“巴菲特的化身”。
《Value》独邀深圳市东方港湾的钟兆民先生2006年5月专程赴美国分别参加了Wesco股东年会,有幸提出两个问题与芒格当面交流。我们将股东大会纪要译成中文,与投资界的朋友们共享。目前国内多见巴菲特的言论和信件,而少见芒格的言辞。大家可以从中窥豹一斑,领略这位大师的投资智慧。
现今报刊杂志网络的书评和推荐不少,有些不错,但大多数是由出版商策划的,所以很少看到真正的批评。《Value》两年前推出了每月书评,均是我们经过仔细阅读后亲自撰写。2006年9月《Value》开始为每本书评级,从无星到五星六个等级,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Value》年度书籍评选至今也有第四个年头了,起先是在2003年评选“十本最有价值的商业财经图书”,到了2005年,开始增加“Value十大好书”的评选。本期我们先介绍“2006年《Value》十大好书”,下期推出“2006年十本最有价值的商业财经图书”。
自创刊以来,《Value》就一直在做调查,如何为读者提供杂志以外的服务或产品?举办讲座或会议当然是一种方法,另一种办法是编辑一些有价值的书籍或内部资料,提供给《Value》的读者。《Value》的新订户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购买我们的过往期刊。遗憾的是,《Value》的库存杂志早已缺刊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07年我们将以通讯的形式做一些有价值的产品献给《Value》的会员,作为杂志的一种增值服务。这套被称之为“价值文丛”的会员通讯的内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Value》过往文章的精选,另一个是提供与《Value》定位类似的原创作品(包括翻译和文摘)。《价值文丛》的第一本书则是《天天向上》,它包括上下两辑。分别收录了主编张志雄先生在《Value》“编辑者言”中的文章,和在《财经》杂志上的“股海观潮”专栏结集。
2006年是基金销售井喷之年。另一方面,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下,普通投资者选择基金公司就像瞎子摸象,只能凭感觉。无论合资基金,还是本土基金公司,投资者真正需要了解的,是公司背后深层的价值观。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内地某私募基金经理丁当(化名),谈得很投缘。丁当说他经常写些投资感想,录以备忘。这些文字主要是丁当在2006年对国内外财经及投资界种种事态的思考片断,文字好,见解也很有意思,读来颇为受用。《Value》以《一个私募基金经理的2006年》为题,分上、中、下三篇发表,愿有助于中国投资界的思想趋于活跃和深刻。
《Value》主编张志雄先生叙述17年的中国股市故事,将在海外出版20万字的书籍,授权《Value》独家连载,本篇是第二章“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和操作者”的第三节“个人投资者和玩家”。
别墅被外资“团购”给半冷不凉的上海楼市稍许吹了一丝暖风,可房价整体回暖至少现在看来仍遥遥无期。2006年11月最后一周,上海公寓平均成交价格继续下探,至8771元/平方米,与年初至今的平均水平相当,甚至略有下跌。
统计归统计,现实又是如何?12月初,《Value》实地走访了浦东内环9个楼盘和联洋社区一处中介,结果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美国人杰克·施瓦格于2001年采访了美国当时15位业绩最好的交易者和投资者,2003年,他又对这些“奇才们”进行了跟踪采访,详细探讨了股票交易投资策略以及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经历了两年的大熊市,这些奇才们大部分都变得很平庸或一般,受访者也变成了13位。我们编译了2003年版的施瓦格的《股市巫师》中的后续采访部分,分上下两期刊发,以飨读者。如果说有《股市巫师》什么教训的话,它警示正处于中国牛市的投资者,不要因水涨船高而沾沾自喜,十年磨一剑,等到下一轮熊市重临后,再看谁才是真英雄。
2007年,全球经济整体形势依然乐观,不过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基本得到一致认同,而欧元区更多地纠缠在通货稳定的问题中,这样一来,以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国家将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亚洲风”。对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日本来说,借助中国经济增长的东风,凭借大量向中国市场的出口,很可能成功进入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而日元也有望成为2007年最具潜力的货币,更可能成为2007年上涨幅度最大的货币。
银行股在股市上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也留下了无数的烦恼。如今,银行股统率中国内地股市的时代已经来临,普通老百姓能否通过长期持有银行股获得财富效应?换句话说,老百姓应该将钱存银行还是干脆买银行股?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际上是主要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股权,它将伴随企业成长阶段和发展过程培育公开上市的企业资源。因为它是对未上市的股权进行投资,因而它对企业早期、成长期和扩展期都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也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本文整理自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国私募股本市场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对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交通事故、飞机失事、高空坠物致死,这些事件虽然时有发生,但就单个人而言,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但如果人能活到800岁,一生中所遭遇意外事故的风险,就不是那么低了。同样,现实世界里如何在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Fortune’s
Formula》中的凯利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方式。
2006年即将过去,股改已近尾声,目前与股改相关的并购较多的是一些绩差类和ST类的上市公司。本月值得关注的案例之一是S*ST圣方的重组。通过对重组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滕氏父子(S*ST圣方的并列第一大股东徐州天裕投资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构思巧妙的上市历程和个人的财富增值之旅。
经过一年多的股改,A股市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予投资者更多的回报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股东的言语中。证券市场需要多种类型的上市公司,不仅需要具有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同样也欢迎能够提供稳定回报的上市公司。不少基金前几年就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投资,类似的专门投资于高分红上市公司的基金也层出不穷。
本期“股东大会直击”将为您带来三家公司临时股东大会的相关报道:“平安保险”即将踏上回归A股之路;“金融街”定向增发谋发展;“中卫国脉”3G机会短期渺茫。
约翰·坦普顿(John
Templeton)是20世纪最伟大的价值投资者之一,于1937年开始其华尔街生涯,坦普顿创建了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坦普顿共同基金集团,他被美国《Money》杂志誉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股票与基金投资人”。坦普顿自1987年退休之后,全身心投入去传福音,还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人生哲理,激励和鼓舞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法则、理解投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