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易鹤达艺术实践的历史三段式(3)

(2006-08-15 19:44:15)
分类: 弟弟易鹤达(圣婴)的艺术生涯

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易鹤达艺术实践的历史三段式(3)

童年——心灵现实主义时期

  心灵现实主义(mental realism),法国心理学家G.H.Laquet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绘画分为“客观的现实主义” (objective realism)和“心灵的现实主义”(mental realism)两种。“客观的现实主义”不难理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现实主义。而“心灵(心理)的现实主义”则有很多种解释。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联想以及表现主义等,都可以看作心理现实主义来表达。但是这里用“心灵的现实主义”来表述易鹤达的第三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则是有另外一层意义。

佛教把宇宙分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无色界,即连色身亦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所以,易鹤达毅然放弃了那些已经比较成熟了的绘画语言、风格和材料的尝试,同时也放弃了那种表象式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方式,转而向自己的内心寻找一种更加本质的真实。

  促使这个变化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易鹤达此前还有幸结识了著名的武学大师于承惠。于承惠在习武的过程中把道家的辨证思维融会到武术之中的心得,给予了易鹤达以极大的启发。

  而在佛学东传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本土和西域的佛教也是不断地在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所以,上述的两种因素在易鹤达身上所发生的作用是一致和和谐的。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针对易鹤达的在2004年之后的作品所提出的“心灵的现实主义”的意义,是因为我坚持认为他在这个阶段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我们所惯常理解的“抽象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众所周知,所谓抽象绘画是西方艺术按照理性分析的逻各斯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知识的核心是“道”,而西方知识的源头——希腊知识的核心是“逻各斯”。道与逻各斯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道”的原意是“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引申为必须遵循的方法。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原则,德是道的实际体现,仁是主要的德,艺是仁德具体的表现形式。老子提出了关于道德经典看法,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言的,所谓“大道无名”。“道”只有在懂得沉默的时候才能保存其完整,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0世纪初,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提出,语言问世之前的意义和声音世界都是浑浊不清的,是语言将意义和声音切换成一系列音义对应系列,从而构成了语言系统。而“道”是不可编码的。“逻各斯”的希腊文原意为“采集”。采集的活动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和辨别,同时在分类和辨别上又要有相应的标准和尺度。所以逻各斯最初有“分理”的意思。逻各斯又有言说的意思,即词或内在思想借以表达的东西,又有理性的意思,即内在思想本身。赫拉克利特用它表示“说出的道理”,并认为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今天,我们常用“理性”、“道理”来翻译“逻各斯”。“道”和“逻各斯”的不同实际上反映的是中西之间思维模式的差异。即一种整体、混沌的思维方式与另一种分析、条理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而上述的“抽象”的概念,正是这种分析、条理化的思维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按照中国“道”的传统所发展而来的关于世界的解释则有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个“形”只不过是无法被抽象分析的形;而另一方面“无形即有形”,这个“形”又是一个实在的、浑然一体的形。

  释道合一之后,易鹤达便用最简单的方式、最朴素的材料、最纯粹的过程来描绘这个最根本的“形”。这个形也可能是道,也可能是气,也可能是往生极乐世界。正因为这个形不是抽象分析而来的几何形,也不是可以通过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表象形;而是要经过打开天眼,或者籍由圣言量(见注释)才能观察或体悟到的“实在”界。所以,我把他的这些作品的风格称之为“心灵的现实主义”。这就是他在2004前后用自制的白色颜料和黑色铅笔在压力板上所绘制的作品。

  在面对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以前所依据的知识背景都将失去意义。构图、色彩、明暗、层次、肌理、笔触、块面等,这些都是我们相对于已知 “世界”的视觉经验而言的。而对于易鹤达的这些新作品,我们似乎只能是把它作为一种心灵轨迹来做另一种经验意义上的视觉体验。

  结语

  综观易鹤达近三十年来的社会人生轨迹和艺术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二者之间的竟是如此的统一和吻合。因为对他而言,艺术的实践过程也是他人生的体悟的另一种方式,或者人生的体悟更是他的艺术实践的主要内容。他由那种源自内心的人性的追求而愤懑、而自我放逐,并进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和纯净的过程,是他个人的个体化生命体验的过程,也是他的艺术实践个性化演变的过程。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在《文学小言》中,他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在十九世纪末,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on Helmholtz)也曾指出人的创造性思维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饱满(saturation)”,第二个阶段为“酝酿(incubation)”,第三个阶段为“顿悟(illumination)”。在这里,他们所揭示的都是通过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知识积累所达到的生命和学问最高境界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生命境界的求索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境界的求索过程。而且,他们还揭示了在这个过程中的曲折性和个人化的特征。

  所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易鹤达的艺术实践的价值更在于,在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之外,给我们提供一个个人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研究个案。

  2006年5月15日凌晨于北京通州晾木场  吴鸿

 注释:

  圣言量:佛教因明学范畴,以三种标准作为说服人的方便:现量——用事实证明,比量—— 用逻辑推论,圣言量——佛在经中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