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弟弟易鹤达(圣婴)的艺术生涯 |
圣婴是一位虔诚的艺术信徒,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执着令人感动。
圣婴少年时代就受到了严格而规范的造型艺术教育,在中学时代画了大量的油画风景写生,反映出良好的基础和艺术素质。在这在今天看来略显陈旧的小幅油画风景作品,严谨而生动,记录着画家的艺术历程。艺术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历史在时间的流淌中截取片刻的瞬间,并使之成为永恒。或许,在这些充满情感的学徒般的习作中,已经窥见到作者的志向与才能。
其实,在青少年时期就受过严格基础训练的圣婴,其教育更多的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中国人讲求“画外功夫”,如何理解这种功夫?每人的答案是绝无相同的。圣婴的“画外功夫”有着自己独特的切入点。没有系统框架的束缚,圣婴自我生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与圣婴交谈,就会发现他的知识结构偏重感性的顿悟。这里感性的顿悟并非单纯指非理性,虽然有非理性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建立在对代表着传统的理性基础上的非理性寻找。如对中国武功从理论到实践的研习,对佛家理论与人生观的吸收与解读,还有大量而广泛的泛艺术类实践,以及社会类实践,均成为圣婴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圣婴艺术观念的基础。从写实的基础训练,转向了以抽象为主的表现题材与形式,取决于圣婴的艺术理念,取决于这一基础。
横向看,圣婴的作品经历了由我们通常所谓的“冷”抽象到“热”抽象的演变,也就是主观性和表现性越来越强烈,注重画面的运动感和力度感及其组合关系的表现。此处显示出作者极好的抽象能力。由“冷”到“热”的过程中,圣婴在画面上创造了浑然一体、首尾相接和寓刚于柔的极富韧性与弹性的审美感受。圣婴的作品追求一种近乎于禅宗的静观之感受,寓静于动之中,万千世界之运动尽握于我手,由此形成丰富的主观的和理念般的世界。
从纵向看,圣婴的作品又分为若干系列,主要以色调与构成形式的演变特征为标志。其中最为突出者亦可以“冷”“暖”为划分界限。锈蚀般的棕色调的简约抽象,既像从中国书法中汲取了灵感,又像由现代西方抽象艺术中获得了启迪,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一种哲思般的理念。在棕色调系列作品中,圣婴成功创造出了富有音乐感的精灵般的图像,或激越,或凝重,或轻缓,或庄严,它们似乎记录或扫描着作者无法安宁的思绪,由此构成了交响的乐章。在作者近期“冷”色调的作品中,体现出对抽象般的山水自然的感悟与关切。似与不似之间,山川天地共舞,飞扬的笔触与响亮的色彩,表达出作者奔放的诗情。这一系列作品的抒情与棕色调作品的沉思构成两个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作者的双重艺术性格——哲人与诗人的情怀,由此丰富了我们的观赏层次。回到我们的篇首,《觉悟的自然》很贴切地点出圣婴作品所追求的目标:将自然心灵化。也可以说:将客观主观化。这两句话又都可以逆向成立。也就是说,将心灵也透射到自然上,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然化。由此,我们体味到辩证法一般的艺术审美感受,充满了哲思般的演绎。我认为这就是圣婴带给我们的启示。
圣婴是一个勤奋而多产的艺术家,艺术已经成为他生命的重要部分而难以分割。虽然,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可是,我们欣慰地看到,艺术家已经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了无畏的征途!
(作者为美术学博士,评论家,《今日中国美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