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弟弟易鹤达(圣婴)的艺术生涯 |
-马维丽-赵成民、张焕恩、余伯华等诸多名师。这些老师不同风格的教学和艺术追求,给了圣婴深刻的影响。受教之余,圣婴便背着一大捆自己的习作。到处寻访更多的名师,求道解惑。不认识人家,便从画册上找。先是找到了著名画家詹建俊先生。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詹先生热情地接待了原本素不相识,贸然上门求教的圣婴。并允许圣婴以后可以经常拿画来给他看。一旁的詹夫人感触地说:“当年少年陈丹青就是这样背着一大堆画,风尘仆仆地来找詹先生求教的。”听了这话,圣婴感觉很受鼓舞。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因为当时陈丹青已是成就斐然的青年画家。
1983年圣婴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他和自己的好友刘东风等人借来一辆三轮车,从城里跑到郊区的卢沟桥去运黄土。回家做雕塑用。由于车上装的黄土远远超出了车的承载能力。半路上车的链条硬是被绷断了。车轴上的千斤(车轴上一种支持车轮正常运转的重要部件)也坏了。三个人硬是把满满一车黄土从远郊的卢沟桥,一步一步地推回了城里。到家时已经是午夜时分。虽然累得要死。但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圣婴还是觉得开心得很。
在这期间。圣婴还先后得到著名画家李天祥-赵友萍-潘世勋诸多先生的指教。广泛的受教于不同艺术风格的名师,使得圣婴得以在他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博采众家之长。为日后的兼收并蓄打下了宽厚的基础。
没经过正规艺术院校的学习。很难说是圣婴艺术生涯的幸与不幸。他顽固而叛逆地认为真正的艺术,绝对不是在学校里能学来的。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走自己的路。这条路或许有太多的崎岖和坎坷,但他无怨无悔。16岁的时候,圣婴遇到了当时在北京花市电影院做美工师的邢国珍老师。邢老师是文革前的中央美院高才生,极富才华。他教给圣婴如何从外到内地去理解绘画。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要学会调动自己的所有审美去生活。圣婴至今认为邢老师是他学艺经历中第一个给自己”开悟”的良师。与邢老师的相遇,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至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邢国珍老师给他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看到所有同学的调色板都脏乎乎的,笔是干巴巴的,邢老师便告诉他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干什么,你使用的工具必须是干净有条理的。邢老师的教诲,不仅仅指点他找到了艺术殿堂正确的门径,还教会了他的做人。同时还坚定了他游离于专业院校之外,走自己的路的信念,
离开中学的那段时间,或许可以算做圣婴艺术上的漂泊时期。为了能得到半天的画画时间,他去北京站邮局做了一名搬运工。每天搬运重达数顿重的报纸信件。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其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就为了那每月44元人民币的工资和半天工作的待遇,余下半天他可以用来画画。后来单位要给他转正。那时候一个没学历的社会青年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