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弟弟易鹤达(圣婴)的艺术生涯 |
孩子的学习要求,大多是不会拒绝的。何况他们在向孩子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那久被压抑的对自己心爱的艺术的激情,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满足。小圣婴再一次得天独厚地得到众多高层次艺术家的熏陶和指点。更加激发了他对美术的狂热兴趣。
1976年,北京举办了日本著名美术家东山魁夷的画展。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在中国举办的唯一的一个展示西方油画艺术的展览。初窥艺术门径的圣婴第一次近距离直观地接触到了西方油画。东山先生的作品给了小圣婴内心极大的激荡。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油画艺术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和表现力。这次画展激发了他对油画艺术的痴迷和狂热。个性桀骜不驯的圣婴不顾深浅高低,开始了自以为是的“油画创作”,全不顾那种艺术形式是否适合一个初学绘画的孩童,自己那极其有限的理解力能否感悟油画艺术那深奥的内涵。1977年,十三岁的圣婴画了自己的第一幅静物油画作品。可喜的是他那时的“油画作品”至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们当然不能以一个艺术家的标准来苛求一个九岁孩童的少作。然而其中所表露的一个孩子特有的无拘无束大胆率真,却是我们从诸多大师的作品中绝对无法看到的。由于当时很难看到油画作品。他就把徐悲鸿大师的国画<鸡>当做油画来临摹。广泛的兴趣爱好,预见了今天的圣婴作品宽阔的创作思路和无拘无束的艺术才情。
初中一年级,圣婴进入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开始接受较为正规的美术教育,师从吴运洪老师。这大概也是他美术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接受正规教育,这一时期,也是少年圣婴学画最狂热的时期,他利用假期,每天要用一个半小时从东单家里骑着自行车跑到郊外的圆明园去画写生,往返近一百余华里,每天的午餐只是两个早上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和一瓶白开水。唯一例外的是妈妈每天给他的两角钱,一角钱买咸菜下饭用。另一角钱用来买画画的颜料。每天能享受这两毛钱的特殊津贴,这在经济并不宽裕的王家算是特殊待遇了。圆明园写生之旅,圣婴一直坚持到每年冬天,直到天气冷到手都冻得伸不出来。由于长期奔波劳累,且不能吃到蔬菜导致营养不良。终于有一天,正在圆明园画画的圣婴鼻子里大出血。一起画画的伙伴们把他送到城里的协和医院,经医生诊断为因为长期缺乏维生素导致血小板缺少。用了七条纱布才把鼻血堵住。母亲心疼地流着泪在小圣婴病床前守了30多个小时。这大概是圣婴最早因为狂热追求艺术而付出的的健康代价。病刚刚好,圣婴继续着自己的圆明园绘画之旅。前后如是三年,执着而坚忍的圣婴为自己未来的专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平均分配的时代,一个普通家庭要负担一个孩子学画的费用,还是十分困难的。由于买颜料要消耗许多钱,终于有一天妈妈不得不和小圣婴商量:”孩子,咱少画点色彩。多画些素描吧。”因为素描毕竟不需要那样多的支出。幼小的圣婴在这一点上还是很体谅家长的难处的。他不愿增加家里的负担,积攒下能够得到的每一点一滴零用钱,包括过年大人们给孩子那些许压岁钱,一旦他攒够了一点钱,,马上就会买来色彩,继续开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