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笔记(一): 儿童诗的鉴赏及教学策略

(2012-05-29 14:46:14)
标签: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儿童诗的鉴赏及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诗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儿童诗“以饱蕴情感的诗的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沟通交流感情,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薰染和享受。”

 

    人教社新编教材第三册就共有《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株紫丁香》、《假如》、《红领巾真好》、《四季的脚步》等六篇儿童诗。新课标对儿歌的阅读教学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所选择的几首诗来说,落实以上目标应该是不难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想象如何展开,情感体验如何激发,感受到的语言美怎样表现出来”才算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

 

    儿童诗歌的赏析关注五个方面:情感抒发的童真童趣;形象捕捉的儿童特点和新颖独特;想象的大胆奇特;构思的巧妙别致;语言的天真口吻和音韵美。重点是感受其中浓郁的儿童情趣,回归赤子之心。

 

    对于儿童诗歌的教学策略,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仍然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循:

 

     (1)打碎诗歌的“神圣”光环

 

    有人说“孩子天生是诗人”,这句话可以给广大教师足够的信心。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碎罩在诗上面的那一圈“神圣”的光环。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三年级上《小露珠》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习题:

 

  小露珠      。小青蛙看见了,说:“       小露珠      。小蟋蟀看见了,说:“     ”; 小露珠      。小青蛙看见了,说:“     

 

口头完成填空后,老师请孩子们将这些句子分行,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小露珠蹦到荷叶上,

 

小青蛙看见了,

 

说:“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小露珠爬到草秆上,

 

小蟋蟀看见了,

 

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小露珠落到花朵上,

 

小蝴蝶看见,

 

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然后他请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完,老师问学生们:“读了这些话,你们有哪些想法,可以跟老师说说吗?”有孩子说:“有趣!”有孩子说:“它里面把小动物当人写了。”有孩子说:“这个样子像诗一样了。”于是,这位语文老师又借机见缝插针紧跟着说:“你说得很对!这就是诗!”孩子们听完显出欣喜的神色,他们没想到诗的创作如此平常、简单。而后,老师就叫同学运用书中的句子也照样子写写,孩子们非常高兴,略为小试皆有所成。这种教法正合了袁枚所说的:“善取皆成佳句。”“求诗与书中。”接下来,老师又借机介绍了一首小朋友的诗,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写诗并没有那么许多的规矩,不外乎他们所说的“有趣”、“当人写”、“分行”、“最好押押韵”如此而已。

 

    从此,这些孩子们开始了童诗和儿歌的写作。当然,他们们并非不知写诗歌并不是没有难处,诗用更为形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就是难点,而要达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清•袁枚)那就更难了。这位老师在这里说创作诗歌容易,也是如《水浒传》中时迁盗甲赚金枪徐宁上梁山的手法,先易后难,一步一步引其深入,最后欲罢不能。 为此,当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这位老师每周都至少给他们讲一首现代童诗或儿歌,和一次他们的诗作讲评,讲评中多以表扬、赞赏为主,不给他们施以框框条条,只是引导他们用自己童稚的心灵去观察、去发现,用他们特有的思维去想象、去感受,用他们纯朴的语言去表达、去创作。逐渐地,孩子们的见识广了,手脚也放开了,一个一个的惊喜令人兴奋不已。

 

      ( 2)打磨孩子们的“灵性”

 

    曾经有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情愿长时间地与电脑上的网友沟通,也不愿与父母亲热几分钟。他们的情感之河好像是干枯了似的,待人处世也少了那股子灵气,而多的是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浮躁。而诗的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拘格套,但抒性灵。”(明•袁宏道)“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明•焦 )这里的性灵就是指细腻平和的情感。诗能平和人的感情,改变人的气质。孩子们的感情并不是真的干涸了,而是被其它急功近利的欲念覆盖了,就如久不用的明镜蒙上了灰尘,只要帮它拭去,就能显出明镜原有的灵光来,这就是要我们打磨孩子的“灵性”。要打磨孩子的“灵性”,先要打开孩子的情感之门,孩子们的情感之门不是一扇,我们准备的钥匙也不应是一把。但总的来说,我们的辅导活动应在“ 趣”字上站定脚跟,“真”字上下功夫。

 

    例如,围绕一个物像进行一系列的想像与联想,用速写的方式再现一种事物的意境。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关于《风》的题目,问学生:“风是什么?会干什么?”孩子们说:“风是妈妈的手,它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风是爱看书的小娃娃,它不停地翻着我的书。”“春风是小剪刀,剪出了柳树的叶子。”“西北风是一群群小坏狼,把我的耳朵咬得痛痛的。”……这样无数次地形容,不要管他们所说的合不合理,只要情真就可以,总会有动人的句子出来沁人心脾。所谓“采诗如散赈,宁滥毋缺”(清•袁枚)这种风暴式的练习,容易激发起学生灵气,他们互相引导,互相比试,用美丽真切的诗句宣泄着自己的感受。

 

       (3)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唤醒儿童审美想象空间

 

    《春天》(课文内容:春天对冰雪说了什么,冰雪那么听话,都化了。/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

 

案例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春天来了,春姑娘穿着彩色的衣裙在和小河、小草和花儿说话,那么你想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吗?我们就来逐句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1句。

 

1)小声读第1句话。

 

思考:

 

①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②冰雪为什么融化?

 

③春天会对冰雪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思考题,反复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认真观察插图中小河的变化。

 

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插图,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谈自己的理解。

 

①回答第1个问题时,只要大概意思对就可以了。春天来了,冰雪化了。

 

②认真看图,你看到小河什么变化呢?小河的冰渐渐化了,化成水在缓缓地流动。要让学生理解到,

 

春天到了,天气暖了,所以冰雪融化了,而不是真的有什么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这是拟人的写法。

 

③让学生想象春天对冰雪说了什么?

 

借此机会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春天到了,漂亮的春姑娘,面带微笑,对冰雪说,天气缓和了,冰雪你该融化了,那么小鱼可以自由地探出头来吹水泡泡,白鹅和鸭子也可以到小溪里自在地游来游去。冰雪真的听了春姑娘的话,都化了。)

 

同学们,春天到了,是真的有春姑娘说话吗?

 

(这里以童话的形式来写的,把它们都当作人来写,使我们读起来感到活泼有趣。)

 

你怎么理解“那么听话”的呢?你能换个说法吗?

 

(“冰雪非常听话”,“冰雪很听话”,“冰雪真听话”。)

 

    请同学们说一说,冰雪都化了的原因是什么呀?(是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所以冰雪都化了。)

 

    不能否认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努力: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问题是这位老师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被知识至上主义蒙住了文学审美的眼睛,完全忘记或忽略了作为一首诗歌而言,《春天》所具备的首要品质是文学的想象性和审美性。尤其是在讲述拟人化的诗歌语句中,引导的方向和给出的答案是知识性的和修辞理论性的东西,忽略了诗歌的诗意境界和情感逻辑。对于儿童来说,诗歌中所蕴涵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和儿童式的情感发问,被教师的理性分析忽略不计,这种诗歌教学的方式更多的只是在学习对话句子。当然,诗歌文学的艺术熏陶作用更是难以达成。

 

    与前面一个案例相关的《雪化后变成了什么》这篇短文,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篇短文的出现无疑是对上述解读方式的一种反驳,强调了诗歌的诗意性,当然这个答案很快被相当数量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致认同为最好的答案,这样就出现了在课堂教学时,当老师提到“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时学生的答案惊人一致的情形。“雪化后变成了春天”似乎就成了另一个唯一的答案了。针对这样的情形,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在解读这篇短文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了孩子跳出思维定势。在老师进入课文分析后,提出问题得到了异口同声的答案,但是仍有一位同学坚持自己的观点,雪化后就是水。这个时候,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最好的答案”。

 

案例二:

 

老师: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呢?

 

学生:正确答案就是标准答案。

 

学生:正确答案就是唯一的答案。

 

学生:正确答案就是说对了。

 

……老师:那么,什么是最好的答案呢?

 

(学生有些犯愣,旋即又炸开了锅)

 

学生:最好的就是最正确的。

 

学生:最好的就是更富有创意的。

 

……

 

老师:那么,雪化后变成什么的正确答案是——?

 

学生:水。(学生肯定地回答)

 

老师:而最好的答案是——?

 

学生:春天!

 

老师(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有一些问题,需要换一种思维,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衡量。雪化后的确变成了水,这是正确答案。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就会有另外的答案。这样灵活的思考,才能发现有创见、有新意的答案,才有最好的答案。

 

教师板书:   水——正确的

 

  春天——最好的

 

……——更好的

 

老师:那么,是不是雪化后变成了春天,就是唯一最好的答案呢?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呢?

 

(学生被激活,看到板书上更好的前面的空白,立刻有人举手)

 

学生:雪化后变成了温暖。

 

学生:雪化后变成了绿色。

 

学生:雪化后变成了青草。

 

学生:雪化后变成了快乐。

 

学生:雪化后变成了燕子。

 

学生:雪化后变成了青蛙。

 

学生:变成了太阳!

 

学生:变成了小溪!

 

学生:变成了希望!

 

学生:花朵!

 

学生:万物!……

 

    这位老师禁不住感慨,多好的答案呀!是的,最好的答案,就在学生的心里!最好的答案,还需要老师轻轻地点拨。

 

    虽然这一篇小短文不是诗歌,但它与《春天》是一脉相连的,这位老师先通过循循善诱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然后以一种还原诗歌品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唤醒了学生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并最终激活了他们心中奇思妙想的诗意创造力。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呼唤更多这种诗化的充满想象的教学!因为童心是一种宝贵的有待开发的资源,忽视或忽略少年儿童期的文学思维和想象力的开发,对他们的未来是非常不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那些花儿~~
后一篇:仰望蓝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