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时评 |
分类: 杂谈调侃 |
从长诗写作谈诗歌创作
一一一在市作协四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暨麻建明长诗座谈会上的发言
刘金国
各位老师、同志们:
做为受邀代表,非常荣幸参加市作协组织的这次座谈会,之前的政治学习和几位老师的交流发言让我深受启迪,受益匪浅。
《常德作家》第2期花很长的篇幅登载陈谋昌的《乡村工作札记》和麻建明的长诗《招魂》,并在今天专门开会讨论他们的作品,即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也符合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针。特别是聆听两位创作者分享的创作心得后,虽然来不及深读,但仍然颇有感想,借此机会想表达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方面,浅谈建明、谋昌两位同志的作品。
《陈谋昌乡村工作札记》非常接地气。作者陈谋昌我认识,以前同在乡镇工作,在任乡镇党委书记职务期间还一起参加过培训学习。做为基层工作者,谋昌同志采写的系列文字,特别是这5篇札记描述的内容我非常熟悉,一是用心还原了乡镇工作的真相;二是用情素描了乡村人物形象;三是用力探索了乡村振兴的路子。我在乡村工作的10多年,是我人生重要的一段时期,是我观察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最直观的经历,也是我潜心写作的开始。那时大部分时间吃住都在乡下,我利用休息时间写下了大量的文字,类似谋昌同志的札记,我曾在新浪杂谈发过不少帖子,在我的长篇小说《洞庭听风》、中短篇小说《白娘》《一晃十年》、散文集《心存月光》、以及《百花诗描》《撕夜》《说话的云》等诗集中,都找得到乡村工作的影子。读谋昌的文字我感同身受,仿佛重温了乡村生活。这些文字有丰厚的土壤,有农村广阔的背景舞台,所以受人喜爱和欢迎。
麻建明的《招魂》长诗让我刮目。长诗创作是诗人创作的方向。我曾在十多年前写过叙事长诗《王子与青蛙公主的爱情》收录于诗集《说话的云》中,但那只有二十多节,几百行,比较麻建明的《招魂》三部曲103节近5000行,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我只有浮光掠影地翻阅,但至少有三个方面让我佩服:一是形式新颖。除了传统的诗歌表现形式之外,还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写作方法,比如77节到87节,有很长的诗歌句子,就是说一大段没有任何标点符号,这我让想起最近还在艰难阅读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中有大量篇幅不加注任何标点和分行。我不知道麻建明有没有阅读过这部小说,但这种表现形式还是让我耳目一新。二是感情充沛。只要随便择取一节读进去,你会发现作者的用心用情,每一句都饱含炽热的情愫。“让我的灵魂自由的堕落是最好的注释/从这充满物质的时空自由落体/落到那种万丈深渊的蓝色情调之中/让骨头也跟上这种颜色的暗示开花”。骨头都跟着颜色的暗示开花,情至深处自然浓。三是意象饱满。“一望无际的乡愁上/一些目光将要像刀子一样/去收割那九月的金黄”。目光能像刀子收割庄稼,可见只要意象到位,诗意就到位了,乡愁算不了什么,却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不多说了,我想,我会在随后的闲暇认真拜读这首长诗。
另一方面,借此机会,谈三点诗歌创作体会。
一、诗意是可以打磨出来的。多练笔,总能写得出精品。有人说诗人靠天赋,但我坚信勤能补拙,只要坚持写,总能抓住灵感和诗意,写出不凡的句子。我的诗歌创作完全是无心插柳,2006年在新浪开博后,一发不可收拾,不知不觉有了近3千首。记得几年前,我和向未主席交流新浪博客诗歌创作时,我感叹不经意间诗歌快过千首了。当时向未主席一笑置之,道,只要坚持写,别说过千首,3千5千首诗不算个事。当时,向未主席正在博客连载长诗,那时,他已经有了3千多首诗歌存量。再回头琢磨他的话,明白了厚积薄发的道理。最近,我在托专家整理近八年来的12行短诗,竟然有1600多首,专家说,里面有不少精品诗歌。想到向未、麻建明的长诗创作,同样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如果不坚持,哪里会捧出如此厚重的作品?可见,好事多磨,好诗人也要多磨。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二、诗歌不完全是个体的。有人说诗人是纯个体的,显然不对,沉浸在个人的封闭世界里,发出来的靡靡之音,不可能感染人而留传下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是流传甚久的诗歌都是被人民群众喜爱,散发正能量的作品。写出这样的作品的,都离不开大众土壤,只有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和他们同呼吸共患难,才能了解民生民声,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创作出经典作品,被历史记录和传承。
三、诗创作是有方向的。生逢盛世,做为诗人,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不断改革开放而强大的祖国,应该为拥有如此宽松包容的创!作环境而自豪。所以,必须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我们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方向,讴歌时代,讴歌英雄,讴歌人民,讴歌祖国,不被境外机构操纵左右,少带功利思想,与时俱进,做新时代新诗人;我们的小方向,创作出被自己喜爱和满意的作品。大小方向其实是一致的,自己都不满意或喜欢的东西不要发出来,只有自己潜心创作出来的东西,被自己接受,然后才会启迪人、教育人、感染人,发挥积极作用。多年来,我一直用这样的态度,以一颗真挚的心对待自己的文学创作。近3千首诗歌是这样,其他小说、散文、杂谈也是如此,我记得有很多次创作的过程中被自己的作品感动得流泪。
以上是管窥之见,仅供大家参考。
2022年5月24日根据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