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尽崎岖路自通——《覃柏林文集》初版读后

(2020-05-30 22:08:39)
标签:

文化

杂谈

时评

教育

分类: 杂谈调侃

踏尽崎岖路自通——《覃柏林文集》初版读后

踏尽崎岖路自通

——《覃柏林文集》初版读后

作者/刘金国

 

(一)

我特意在我书架显要位置摆放着《覃柏林文集》。这套2018年1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文集,荟萃覃柏林一生创作的精髓,可谓集大所成。说特意摆放,是因为于我而言,突出它的目的不在于版式的精美,也不因文学的高深,更不是所谓附庸风雅,而是做为一种提示,一种激励,一种警醒。透过它的存在,提醒我在岁月不居、流光易逝的人生旅程之中,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坐标,想点什么,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覃柏林文集》分为散文诗卷、诗歌卷、诗词卷、散文卷、长篇小说卷(上、下)、曲艺卷、戏剧卷、评论卷、民间文学卷等10个门类,共450万字。整个创作的时间跨度长达六十余年的光阴,涵盖了覃柏林一生的重要时段。对于这套文集,覃柏林用两句诗夫子自道:“散文诗词散文长,长曲戏评民间扬。”

捧读覃柏林文集,相信读者会和我一样,除了满满的愉悦、钦佩和收获之外,还有一份难以言状的沉重心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激发,才让这位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贫困弟子,耗尽一生,挥舞笔墨,在耄耋之年推出如此大气的恢宏篇章。

懂覃柏林的人都知道,覃柏林一生都在用文字与苦难的人生抗争,怀着对文字的敬畏,用文字的力量,支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展望。

时运不济,造化弄人。覃柏林自幼命途多舛,长期在艰辛困窘中踬躅。年至不惑时,依旧蛰居在民间底层出卖劳力谋生养家。仕途无为,军旅受伤,宿疾缠身,中年丧妻,老迈失女,一生与顺境逆行。尝遍苦辣酸甜,看惯世态炎凉。但他总是坚信人生没有绝望季节,认定踏尽崎岖路自通,牢记孔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箴言。拜孟子为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将读书煎煮成治疗心灵痛楚的良药,让习作融汇成血肉生命的本能。

他说自己学养不足,资智平平,只得逼迫自己惜时如金,学而不厌,笨鸟奋飞,负重致远。欲跨越鹏程云路九万里,必先熬萤火雪窗三十年。舍命埋头拉车,拓荒耕耘,不问收获,不问前程,不恋安逸,摒弃玩乐,旷日持久,锲而不舍。他始终凭借心中的那股不屈和正气,终得夙愿以偿。

年近八旬的覃柏林精选出了自己一生的文萃,按理说,应该好好休息、颐养天年了。但据我所知,他并没停下手中的笔,每天除了坚持写作,还坚持勤练书法和绘画。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功底深厚,同样让人称誉。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身的文字长卷足够骄傲,不懈的励志追求让人仰望,覃柏林正是用自己的精气神豢养独特的格调,氤氲不一般的格局。

 

(二)

润物无声,对《覃柏林文集》我不敢过多评判。

覃柏林出道甚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叶,他就在在某军区创作组当上了一名文艺学徒,处女作《这里也是家乡》《铁道兵之歌》刊载《诗刊》《人民文学》等国家级大刊。也许就是因为这点青涩的“甜头”,竟蛊惑他像追日的夸父,向着那个闪光的、永不消逝而又永远无法企及的文学金字塔,痴情地跋踄。

自此,他利用求生之余笔耕,废寝忘食,百折不挠,一日也没有闲过。六十余年来,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报刊发表作品八百余万字。正规结集出版著作三十种,四十余次获国家、省、市文艺等级奖项。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十多个国家、省、市级文艺协会吸收他为会员,生平和重要作品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华人物大典》《湖南当代作家小传》《国学辞典》等120多部典藉。《覃柏林短诗选》译为英文本,被列为“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重要书目。诗作《古炮台遐想》为《世界诗人诗历》选用,《渡船》《泰山挑夫》雕刻于常德诗墙和泰山刻石上。

鉴于覃柏林文学创作的成就和贡献,临澧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帮助他解决了后顾之忧,给他的3个子女办理了招工手续,并推荐他连任了20余年政协委员。多年来,各级组织和有心人一直对他寄予厚爱,持续在精神上给予支持,经济上施予援手。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覃柏林的作品引起了全国各省市文艺报刊的关注,《战士文艺》《广州日报》《散文诗世界》《当代诗坛》《湘声报》等20余家报刊对作品撰文点评、推介。同时,其作品也得到了臧克家、贺敬之、魏巍、丁玲、霍松林、柯原、丁芒、阿红等数十位中国近当代文坛大师和200余名文艺前辈们的肯定、认可。他们一方面邮寄自己签名的大部头著述以示关怀;另一方面或序跋、或题词、或诗、或文、或点评、或发言,纷纷致以鼓励、称道。

贺敬之品评作品说:“所选题材凝重宏大,境界宽阔,具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呈现出强烈地思想性和人民性,且行文开合自如,想象丰富……”

臧克家品评作品云:‘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明快的民歌节奏和古典诗词韵味交融于一体,语句抑扬顿挫,宛转流畅,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性……”

评论家李元洛品评曰:“大著拜读过数遍,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兄对屈宋作品堪称探幽烛微,且能发挥自己所长,从现代影视艺术角度去解构古典作品、颇有新见,那些陈陈相因,千人一面的文章著作无法望兄之大文之项背也……”

《〈写作〉精典选集》评论道:“覃柏林的作品显示他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既透析出历史沦桑悲凉氛围,又能使人感觉到时代强烈的变奏。历史与现实的对照鲜明而强烈,诗篇中所包含的内蕴因而十分深厚。他的笔触犹如一组组电影境头,或近或远,流动变幻地展示出一幅幅充满安宁、祥和、满足气息的生活画面,折射出明朗、乐观的时代氛围,恰与昔日的肃杀凝重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时代深层脉动的质的闪光。全文层次分明,语言铿锵,一气呵成,不露斧痕,这样大气的散文可谓是当今文坛精萃……”

文化部《中国诗酒报》主编北渔认为:“兄之诗文所选题材凝重宏大,文笔思远,皆以神州大业以贯之,微言大义,振聋发聩,堪称佳制。在今日市场大潮冲击之下,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甚至鸡鸣狗盗、男盗女娼,风涌席卷而来之际,兄之作品就越见功力也……”

现代文学家丁芒直言:“洋洋数百万字,包括多种文学样式,兼及创作与理论,可谓‘通儒’矣!而您年方花甲,就有此丰硕成果,令人惊喜,令人钦佩。揆其由来,除禀赋,勤奋、博学、视野广阔等种种基本条件您都具备以外,我认为作为文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特别发达,成为您文学生命的基质……文学艺术各种样式、形式不同、技具不同,而理论其实是相通的。具创造性思维者,不是划地自囿,而是由相通处夺门而入,掌握其形式技术便可纵横驰骋,从而跻身‘通儒’之列,这是我对您文学行为的基本分析……”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贺信称:“您写作的体裁多样,诗歌、散文、小说、曲艺、戏剧乃至文艺评论,不无涉猎。您的创作题材也非常广泛,读到您感时忧国的篇章,也读到你哲思悠悠的喟叹,备尝艰辛之后,您的成果令文坛大家欣喜,今闻您结集近560余万字,真是一个大丰收,向您的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些文学大师的评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覃柏林文字的穿透力和魅力。

                                                                          

(三)

读一个人的作品,能读出作者的内心,也可以读出作者的圈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覃柏林的圈子不大,却可以网络天下;覃柏林的朋友不多,却全是知音。

覃柏林是我在漫长工作期间,来我办公室交流最多的文学方家。有时来坐或站几分钟,有时座谈一两个小时。他总是替我着想,非常注重时机和场合,从来都是以不影响我的工作为前提。他对我写作的态度,非常欣赏;对我创作中的不足,从来直言不讳。我对他创作的文史类的散文传记尤其喜爱,对他在临澧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特别欣赏,在我内心,早已视他为良师益友。

覃柏林有保存原始记录的习惯。家里最多的家具是书柜,他对创作的底稿,与文友的照片,书信往来,方家点评的手稿以及上稿样刊,都进行登记管理存档。据称,在临澧县档案馆还有他的作品专柜。

盘点覃柏林存档的120本《习作扎记》中记载有交往的文坛“诸侯”,艺苑名流,及天南地北的文朋诗友不下600余人。覃柏林利用参加各类学习班,研讨会时,相机接近他们,或是冒昧写信,主动与他们联系,向他们寄书求教,这样慢慢地立起一个高层次的交流网络。覃柏林与他们云泥相隔、识荆乏缘,却一生受益匪浅。

这次编辑出版文集时,覃柏林亦选用了部分信扎,初步整理编辑《九州华笺》(38则)《天语纶音》(123则)两辑。余下尚存400余则,只得暂藏高阁。

他说:“如果假以天年,加上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尚愿余勇可贾,老骥伏枥,将会把它们编入《覃柏林文存》之中,以免沉珠之憾。”

覃柏林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在覃柏林的字典里,朋友是他的支撑,作品是他的孩子;文字是他的开始,也是他的归宿。他说:“我把这些愚拙的文字,堆积成一个小小的沙丘坟墓,毫不犹豫地将生命的残骸一齐埋没深藏。”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有一句话:“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柏拉图也说过:“成功的唯一秘诀,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一个人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成功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勤奋的意志。贫病、困窘、责难、诽谤、压制都可以转化为走向成功的动力。然而,成功只不过一页发黄的日历,收获后的田野,更加急切地盼望新的种子。茫茫宇宙中,人类的所谓“成功”都渺小如芥。

自称为底层蓬蒿之客的覃柏林,从不言弃,把文字的梦想,文学的梦想做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

王羲之有云:“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最后,提及一下覃柏林的另一部《文存》八卷本已成雏形。《文存》分为《湘风楚韵》《空灵钟声》《春风飘雨》《镜花水月》《命运魔方》《死亡拼图》等诸卷,共320万字左右。

重在论述研读四大名著和外国精典的体会,其中涉猎经、子、史集中重点书目,也谈及《人论大统赋》《推背图》《烧饼歌》等玄学著作的读书心得。覃柏林不无遗憾地说:“自己年事已高,这套书原稿恐怕只能束之高阁了。”

至此,我仿佛看见覃柏林伟岸的身姿立于苍茫大地,高声吟诵贾漫大师的诗句:

一雁高飞恋四方,

激昂慷慨为谁狂?

土家赤子才华溢,

天地回声正气扬。

撒籽扎根亲粪土,

姻风缘雨吐芬芳。

文章不驾天时利,

难望千金买洛阳。

 

 

二0二0年五月三十日于瘦云斋

踏尽崎岖路自通——《覃柏林文集》初版读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在大街上
后一篇:户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