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刻在心壁的记忆
——思念远在天国的父亲
说话的云
春天来了,从这个春天开始,我的父亲不在了。今天距离父亲离去的日子刚好三十三天,想起父亲,我的心好痛。
鸡公车
农村运输载重物品的独轮车乡下人称之为“鸡公车”,轮子起先是木制的,后来条件好了才换成充气的橡皮轮胎。小时候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喜欢坐在父亲的独轮车上被父亲推着走,那种“吱呀”的声响在乡间的旷野总能激起我的神气。有时候我会站立在车上,双手撑在车梁上,嘴里吆喝着“驾”,有如凯旋的将军。
在我刚刚上小学不久,应该是七八岁光景,春寒料峭的季节,我得了一场病。那晚我无法入睡,只觉得四肢无力,基本上父亲通宵都在抱我。父亲的胸膛很宽广,他的胸脯尽管靠得充实,却无法改变疾病带给我的痛苦。天不亮,父亲就推出了他的“鸡公车”,细心地铺上棉被,然后把我抱上车,我俩便行进在朦胧的晨曦中,向那十多公里外的公社卫生院进发。几乎都是上坡路,父亲推着我很吃力,不一会,我就感觉到了父亲的喘气声,然后可以清楚看见汗水沿着父亲的脸颊淌了下来。我曾试图跳下车自己走,父亲很坚决地制止了。
在一个又长又陡的山坡下,父亲停下了车,把我抱下来,放在草地上,叮嘱我别动。我看着父亲推着空车上到坡顶,放好车后又折转身下来,直奔向我。我试图站起来,没有成功。父亲三步并做两步跑到我的面前,背对我蹲下来,我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就背着我再次朝山顶进发。我数了一下,足足有一千步。那时父亲不到四十,身体最是强壮,但背到山顶时,父亲几乎瘫坐在山头上了。
我就这样被父亲推着,在乡间小路上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卫生院,那种木轮发出的“吱呀”声也伴随我一路。后来,我也用橡皮车轮做的鸡公车推过泥块、木柴、稻米;后来,我也使用过自行车、板车;再后来,我驾驶过摩托车、小汽车,却没一种与车相关的声响比得过那种木吱声带给我的心灵冲撞更加深刻。
胶鞋
父亲对穿着好象没有讲究过,对鞋更加随意。印象中胶鞋是一生中使用频率最多的品种。在此之前,穿过草鞋,后来,也穿过儿子们不穿了的皮鞋。
七十年代末,父亲在大队做事,好象那时的水利工程特别多,多是老百姓投工投劳的那种。有一天雪下得特别大,父亲从工地回来时,大雪几乎封门了。父亲一进门,就把一双崭新的胶鞋塞给母亲的手里,他乐兹兹地告诉我们,他被公社评为优秀突击队员,这双解放鞋是公社革委会发的奖品。
母亲看到父亲脚下还穿着草鞋,心疼地打来一盆热水给他洗脚,看到父亲冻得红肿的双脚,母亲嗔怪道:“怎么有现成的鞋不穿?傻了不?”父亲憨厚地道:“那么新,不舍得。”
这双胶鞋,父亲足足穿了七年。我在长沙读书时,父亲就是穿着它来看我的,那天我们到了爱晚亭,上了岳麓山。这双鞋如果放到现在,大可以进历史博物馆,除了胶底,鞋面基本只剩下几根鞋带连着。
后来我结婚后,父亲经常会来我在城里的家,收走一些我不再使用的皮鞋。我的脚穿四十二码鞋,比父亲大得多。父亲穿我穿过的皮鞋很滑稽,前面一大截空档几乎要用棉或者布巾填充。父亲从不觉得难为情,似乎在乡亲们面前穿儿子的皮鞋更骄傲。
父亲终究还是喜欢穿胶鞋,在乡里干农活胶鞋比皮鞋方便。我每次回乡下看父亲,父亲就会惊喜地小跑步来我的面前,看到儿子回家,他总是那样开心。他的两条长裤腿一高一低挽着,脚穿着的那双黄胶鞋露出脚趾头,没有穿袜子。
旱烟
父亲的烟瘾不大不小,一天要一包左右,烟龄应该伴随了他成人后的一生。中间有过戒烟,记忆中有两次,似乎没有超出半年。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闻父亲身上的烟味,觉得特别男子汉。父亲在五黄六月或者寒冬腊月的深夜回家,远远就可以看到夜色中那忽明忽暗的烟头闪烁,我就特别兴奋,通常不出意外,可以在父亲的衣袋里翻出糖果花生之类的奢侈品。我便依偎在父亲膝前边分享,边聆听父亲吸烟时那种陶醉的“吧哒”声,心情十分享受。
父亲年轻时吸的是自制旱烟。那时一个小小的烟机一晚上可以生产十多条香烟。把晒制或者烤制的烟叶切碎,放在有粘有浆糊的白纸的烟机里,卷出来后用剪刀剪去两头多余的烟丝,就是一根可以吸的没有过滤嘴的香烟了。我特喜欢配合父亲做这种工作,乐此不彼忙地忙到深夜也不倦怠。父亲叨着一根自制烟,手头不停忙活,有时呛得直咳嗽,有时熏出眼泪,我就会拍着手在旁边直乐。这种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毕业参加工作时后,父亲还在抽。父亲从来没有抽过高档烟,上个世纪没有抽超过一元的商品烟,千禧年后,也没有抽超过五元一包的香烟。我也吸烟,偶尔也会抽上几十元一包的香烟,当我猛吸一口时,我就会想到父亲的旱烟,抽这一包,足够父亲抽一年旱烟的价钱了,内心里就无比惭愧。
去年冬天来临时候,父亲终于不能抽烟了。没有肺病史的父亲被诊断出了肺结核,继而引发了结脑炎,让我和家人很震惊。父亲抽了一辈子烟,结果是烟夺去父亲的性命。在父亲病重期间,我开玩笑对父亲说,想抽烟不?父亲笑着拒绝了。我安慰父亲道,没事,等病好了,想抽就继续抽。
我知道父亲一生都很苦,把七个孩子养成人不容易。父亲抽烟我从来没有反对过,烟是一种麻醉品,可以减轻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感。父亲在劳累之余抽一支香烟是他唯一的享受,做儿子的怎么忍心劝他戒掉呢?
父亲终于走了,没有给儿女们留下只言片语就走了。虽然不是香烟直接夺去他的性命,但一定与香烟有关。我突然对吸烟失去了兴趣,父亲走后,我没有再吸一支烟。
父亲“五七”即将来临,谨以此文祭奠我远在天国的父亲。表达我对父亲的思念之余,寄望父亲在天国的日子里只有幸福和快乐,没有痛苦和烦恼。
注:此文发表在《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标题为《春天的怀想》,有删节。
合心三记
作者/说话的云
合心阁
澧水向东流,在合口大码头处回漩了一下,澧阴稻菽连天,满目碧野田间;澧阳集镇繁忙,大码头昔日繁荣仿佛仍在……
“上齐芭茅渡,下至停弦渡,四十八个水码头,一万家土地庙。”五公里流域有一万家土地庙,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假借托辞,相传有一个万姓人家在这段流域建造了一座土地庙。据说,这家土地庙的香火最管用,离合心阁不远,管辖着合口大码头。合心阁就在大码头出入口,宛如一座镇河塔,锁住沧海横流。
站在合心阁上,合口大码头就在脚下,不用俯瞰,就能感觉驭舟逐浪的豪情。抬头远望,极目楚天舒,荆楚大地在此处最显著。
从战国时期楚国开始,这里是兵家相争要地,和平年代,则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吊脚楼挂在水边,辛苦的水手上岸后,可以上楼搂上心爱的女人小憩片刻,听听合口鼓书,品尝合口米酒、享用合口美食。点一个和渣火锅,一盘卤猪蹄,一碗水煮蚕豆,相当享受。酒足饭饱之后,也可以下楼去选择一家小巧的旅店共度良宵。临走时,带上合口特产凤尾菜、酥萝卜,心满意足沿澧水继续漂流。
这座三层楼见证了几千年风雨沧桑,人间轮回,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市井,就是闲适,就是消遣。
很小就听说这个养心怡情的去处。再和这样的楼台近距离相处,仿佛感应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烟云。我看见沙屿上的芦苇随风起舞,我看见河水之中的黄花鱼摇尾嘻戏,我看见晴空之上太阳和蔼微笑,我看见澄明空气里负氧离子争踊献吻……
我真的看见了澧水河上的这座明珠,正散发着煦暖的光环。这纯净的光环,是善良平和,是富贵安康,是佛性禅味……
合心门
一座向西的门楼,一块映心的镜子,折射着民心民意。门内是是城镇的管理者,门外是芸芸众生。合不合心,通不通心,可以从门里走出来,也可以从门外走进去。这块民心的镜子,能让人懂荣辱,正衣冠,知兴衰。
从常德沅澧快速干线2号大道下来进入合口镇文化中心广场,右手边是申鸣大剧院,再往前直走,进入合口镇政府驻地,同样是右手边,就是闻名的合心门。
这座门楼在现代化城镇楼群中,显得古朴庄重,雕梁画栋,飞角挑檐,特别养眼。三间屋的门面,中间一面最高,门洞就设在中间一间。门是正圆形的,这很罕见,圆门之上是“合心阁”三个金色的凸字,再往上是双龙戏珠的壁画。门的两边,有楹联的方框,只是看不清字。有没有过字,或者什么字,都不重要。看着这样的门,就仿佛看见时间的速度,稍不留意,我们已经跑在了历史的最前方;或者反过来讲,没等看清,历史已经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这座门楼应该有很长一段历史,究竟什么时候有,或者有什么出处,我没有打听。应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就和这座门楼产生了缘分。每次来合口镇,总要在这它面前盘桓留恋,总想从其中读懂点什么。差不多三十年了,门楼的主人似乎特别在意它的价值,也没有谁试图改变它或者拆除它。
它就立在那,静若处子,不亢不卑。
今天也是,我在门楼前反复观看,看着看着,我就看出了深意。这座门楼的主人匠心独具,没有关锁,原来是一座没设防的心房之门。合心合心,把心门打开,心与心才合,才能连在一起……
合心楼
简易的通铺,洁白的床单,热烈的讨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刚走入社会,参加一次共青团临澧县委组织的团活动,就住在这栋楼里,先入为主,这栋楼给了我不一般的印象。
一连六七间的三层挑檐小楼,前面是水,后面是水,左边是水,右边是水,楼下也是水。水包裹着楼,呵护着楼,楼是水中仙子。整个楼在水中,人住在水中,枕着温柔的碧波,可以不管水域之外的滚滚红尘,做一万次春秋大梦。这是我最初对合心楼的印象。
面对这泓清澈的池水,可以听自己的心跳,也可以听水的心跳。想不到,我第一次听水,是在这栋神奇的楼里。
从合心门进来,通过架在水中一段风雨屋下的行廊,直达楼的一层。在这个行廊之中,可以观春天的蚌珠,夏天的莲荷,秋天的落日,冬天的冰凌花,也可以什么不看,什么不想,直奔让心休憩的地方。
这栋水中楼台,做过镇里的招待所,做过宿舍,也做过办公用房,是真正政府干部工作生活的场所。
再次踏进这栋楼,我突然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做为临澧老三镇之一的合口镇,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名列全县前茅,是不是与这座楼相关呢?如此宁静之地,是不是让决策者们更冷静的思考与谋划,更能集中精力成事兴业呢?
从合心阁,到合心门,再到合心楼,或者从合心楼,到合心门,再到合心阁,正是一个官到民,民到官,官民同心的过程,合心才是核心所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站在这栋楼的楼顶,我一下子明白了合心才能齐力,合民心才能立业兴邦的道理。
合心楼,是合口镇人民群众心中的踏实。
注: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临澧县作协组织了“澧水明珠、美味合口”采风活动。笔者参与组织了此次活动,有幸与全县40多名作协会员一道,对合口镇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进行现场扫描和座谈交流,特选出三景散记,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