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泉泡茶慢慢浓

(2018-04-01 23:21:52)
标签:

365

冷泉

覃仕泉

说话的云

文化

分类: 杂谈调侃

     
     
   冷泉泡茶慢慢浓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理和禅理一脉相通,讲究的是正、清、和、雅的精神。冷水泡茶慢慢浓,冷泉泡茶自然也慢慢浓,茶用冷泉水来泡,冷泉水更能把茶的功效发挥极致。

   
    我说的冷泉是一个人,准确讲是一名中国民俗画家,他本名叫覃仕泉,中国美协会员,湖南省临澧县人,冷泉是他的笔名。覃仕泉的爱好除了做画还有三:喝酒、抽烟、品茶。泉水、酒水与茶水都有关联,估计当初取这样的笔名与品茶、喝酒的爱好相关。

   
    写覃仕泉意念的在内心里由来已久,只是每每拿起笔来,感觉自己这张秃笔没法把他写活。很有可能龙头起,蛇尾收。为什么这样说,对覃仕泉和他的中国民俗画的认知,我只停留在望其项背,或者说一鳞半爪。他的国画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做为一个外行,你再努力拨开重重迷雾,去谈绘画风格和技巧、艺术效果和价值,也只是浅尝辄止,最终贻笑大方。

   
    不谈后现代时代审美意识,也不谈水墨色彩系统,就谈具象的东西,谈对一个人和一种画的直观感受。透过现象看现象,既然抓不住内在的点,就围观,现象看多了内在的东西也许就能浮现。

   
    就像一杯茶,用冷泉泡,慢慢来,慢功出细活。覃仕泉做人如此,做画亦如此。

    慢慢出品。

   
    覃仕泉的工作室在长沙白沙路和临澧县城各有一处,我不止一次在其工作室观画。在那方塘之地,的确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感觉。有时站在他的身后看他一笔一画勾勒,感觉时光不存在了。古时农者披星戴月的劳作,有劳动的辛苦,也有收获的快乐。“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覃仕泉正是这样的农者,他把画布当田,日复一日耕作,有时废寝忘食,有时夜以继日,才有了好的作品呈现。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急,说话慢条斯理,办事慢条斯理,作画慢条斯理。构思、布局、运势、起笔、铺陈、渲染、点睛……

   
    也有画不下去的时候,画不下去就喝茶,现陈的功夫茶,又酽又醇,喝三盅,茅塞顿开,接着来,如不行,再用玻璃杯来半杯茶叶半杯开水,过足茶瘾。再不行,就喝酒,白天喝到黄昏,再到夜半,有几次差点把临澧的邮政巷和白沙路的都正街喝了个底朝天。覃仕泉的酒量好,烟瘾大,无人能敌,关键是能连续作战,酒可餐餐都来个半斤八两,烟可一根接着一根烧。说他是酒鬼、烟鬼又对又不对,酒鬼烟鬼会醉,他不醉。搞艺术的没有时间观念,晨昏颠倒是常有的事,品茶、抽烟、喝酒是嗜好,同样是提神之物,能激发灵感。如说全凭烟酒茶支撑覃仕泉的创作灵感,那就错了。我记得有一次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乡下旧家具图片,覃仕泉如获至宝,留言收藏了。我也知道他爱读书,特别是民俗文化读物尤其喜爱。知微见著,伟大的作品需要经历和阅历,覃仕泉从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出道,一辈子浸泡在水墨书卷之中,几十年的经历和阅历可谓厚积,就等薄发了。

   
    过了六十岁,少了工作的负担,正是创作的最佳时期。覃仕泉把工作室从临澧县开到了长沙市,目的除了开阔视界,我以为是更安静地创作作品。而这个阶段正是他最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无疑最具艺术魅力。

   
    他现在创作的每一幅作品,我都喜欢、都愿意“品”。

    慢慢出味。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覃仕泉家祖辈务农,母亲却出自艺术世家,是一位民间纸扎艺人,在澧水一带颇有名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纸扎艺术指定传人。受母亲影响,自小就用自制毛笔画画。长大之后,画画成了他全部思虑。1957年出生,1976年自学开始出作品,1989年从农民转入县文化馆当美术专干,经历非常艰苦的求索过程。1995年连环画《曾国藩·黑雨》第八届全国美展;1996年中国画《七十二行》获湖南美展金奖;1997年中国画《闹正月》获文化部群星奖;1998年中国画《嫁女图》 湖南美协收藏;2000年中国画《楚风》文化部群星奖;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就读;2007年中国画《楚人风情录·正月》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画《楚人风情录·过年》 获第二届齐白石奖;2010年,外交部《新中国六十年国礼艺术大师·精品六人集》遴选出60位当代艺术大家,分门别类结集出版,覃仕泉位列其中;2011年《世界知识画报》推出特刊《中国画坛十大家》,覃仕泉再次入选;2013年,外交部精选覃仕泉中国风画作,隆重推出国礼挂历,送进了各国大使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大使;2015年沅澧风情——覃仕泉民俗人物画展在长沙美庐美术馆开展……看一下覃仕泉的艺术年表就知道他的作品正在慢慢成熟,正在慢慢出味。


   
    覃仕泉 早期专攻连环画创作,当时《雍正皇帝 《三国演义》就发行海内外,深受读者喜爱自1996年开始,他从连环画转让入民俗绘画为主的时代,特别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之后尤其以民俗人物画为主。我看了他画的《廉吏图》《抢米潮》《大码头》,人物场面非常大气,人物众多,却各具特色。我也曾观摩他给我画的小品图《书中自有黄金屋》,折扇画《说话的云》,寥寥数笔,三两人物在虚拟的背景之下,栩栩如生地呈现,仿佛身临其境。撇开连环画不说,我敢断言,覃仕泉的众多民俗人物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物像。这些人物就在我们的身边,曾经现在影响或触动过个人。


   
    如果说早期覃仕泉为积累资历还参与一些评奖和举办画展的话,那么到近阶段,覃仕泉则以创作作品为主。因为他的作品名气越来越大,喜爱他的作品的人和单位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都有很多的人在排队等画。
因此,他的作品已从推销型到需求型,观赏型到收藏型转变。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覃仕泉的作品味道是不一般地好,特别牛。

     慢慢出格。

   
    此处“出格”为形容词,非动词,此格非彼格,我以为是出众,与众不同,或者说是“格调”或“格局”。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渊于严羽,认为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沈德潜认为“忠孝”和“温柔敦厚”是格调的最终依据,只要诗歌的内容符合“忠孝”和“温柔敦厚”的原则,那么它的格调就一定是雅正的。“格局”则是指人的气度、胸怀。


   
    我说覃仕泉的作品慢慢出格,是慢慢洇出来的格调或者说是格局。首先,其作品渲染的中国传统文化,忠孝节义,国学经典,满满的正能量;其次,每一个作品都呈现表达的主题、情怀、气度,都有他植入的覃氏思想;第三,非满意作品不入市,每一帧都力求精品,连他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决不让其流入市场。


   
    我和覃仕泉不陌生,文风、画风、酒风都了解,所以,我敢说他的人和画具备高雅的格调和大格局。


   
    覃仕泉每天都在用笔开垦一个又一个镜像,有些是他经历萧疏散淡的人生,有些是他正在或将要抵达的梦境,不疾不徐,游刃有余。他的水墨已自流成溪,正汩汩奔向远方。


   
    不担心没有活水,覃仕泉生长在湘西北,武陵山脉是他不竭的源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灯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