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农民老作家马宗仁信评《心存月光》

标签:
365马宗仁来信说话的云时评 |
分类: 主人寄语 |
(2013年7月15日摄于马宗仁家,时年八十四岁的马宗仁和七十八岁的老伴黄显翠)
今天是2018年上班的第一天,刚到办公室就收到办公室主任递给我的一封信。是马宗仁寄来的,信的内家全是对我的散文集《心存月光》的读后感。因为是新年第一天,我上班后事务多,没有来得及细看就放进了包里。晚上回家后认真阅读了两遍,不忍释卷。想象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地阅读,然后又带着高度老花镜写下这封信的情景,内心无比感动。我深知,这是对一位文学晚辈的鼓励和鞭挞,更是一种厚爱。于是,我把它一字一句打下来,放进博客,留作永久的纪念。
附九旬农民老作家马宗仁信评《心存月光》:
说话的云:
你好!
你的大作《心存月光》我拜读了,是拿着扩大镜读完的,祝贺你在文学上又迈上新的台阶。《心存月光》是一本社会现实主义的佳作。我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有人文方面、地理方面、历史方面的,受益匪浅。起初是想写一篇读后感的,读完了全书,我发现书中的知识远远超过我,我是没有能力写书评了。读了好书就此沉默我又不甘心,就借书信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你看后不要介意,我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就当我们闲话一阵罢了,不要当真。
书中游记写得好,写得风生水起,声情并茂,我是没有能力出去看一看大世界。我看了你的书,就像出外旅游一样跟着你跑了三亚、黄果树、台湾等等。我感到很高兴,心情轻松了。
《心存月光》有些篇章写出了意境。意境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很浅的,我认为文学作品要出彩就得有意境,意境就是读者深受感动,合上书本以后,文章的主题思想在读者脑海里自然而然的、形像的艺术化延续,就是给读者留有想像的余地。《心存月光》写得好,好就好在结尾写出了意境。还有《阿黑》《父亲的呼唤》,我们临澧县的老一辈人对母亲的称呼是“恩娘”,以前对母亲称呼“恩娘”没弄清“恩”字,喊走了音,喊成了“叮娘”,或是“另娘”,都是恰音喊的,“恩娘”才是正确的。文学作品的最高追求是意境,意境各有不同,有的是深化主题,有的是为了朔造人物。比如天龙八部的主人公肖峰,为了解决两国争端而自杀使两国罢兵,看后使人震撼不已。《老表开亲》和《沙和尚之死》也写得不错,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写法抨击旧恶习俗带来的严重后果。书中还有很多写得好的篇章,我人老了,记忆力也差了,恕我没有一一例举,只对我认为不足之处提一点点建议。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既是人学,重要的是写人、塑造人。无论小说或散文都要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人写得有特点有个性,就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像、典型人物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曹操、刘备、孔明,他们都是不同的人物典型,他们性格各有很大的差别,并且成为后人模仿的典型,《水浒传》也一样。有些典型将千古流传。我们写人物要向大师们学习,写出了典型人物,作品也就成为不朽之作。
《心存月光》中的人物也写得很好,如《父亲的呼唤》中的父亲,《青藤恋瓜》中的母亲,还有《梨花》《文文的天空》等。《父亲的呼唤》中“恩娘”,这恩娘是谁?是生母还是养母?父亲和恩娘之间一定还有很多故事没有挖掘出来,其中必有很深刻印象才使父亲在告别人世时不断地呼唤。其中的故事细节一旦出现在文中,父亲的成长过程明朗化,才能使父亲的形像生动。一般的农民是当不了支书的,父亲能成大队支书,一定有党组织对他的培养过程,这些成长过程是父亲人生中的精彩部分,如果写出来,父亲的形像就丰满了。《最后一个姑妈》也一样缺点什么,写了姑妈晚年得痴呆病的形像,如果把姑妈未患痴呆病之前的好形像的细节写出来和现在对比,那姑妈形像也就鲜活了。书中《老管》是个好材料,只写老管的存在和环境是不够的。老管的小屋很特殊,是典型环境,其中必然有一个特殊人物。可惜作者没有让老管和读者见面,老管的形像也就模糊了。老管的生活习惯和群众的关系等还有很多可写的东西没有写出来,写出来一定很精彩。高考落榜,埋名隐姓三十年,是个典型人物,有一定的代表性。《阿黑》里阿黑的失踪很突然,阿黑很可能是被引诱或者被偷杀,应该有先兆。上面是举出几个例子作为我对不足之处的说明,不一定正确,请勿介意。
《心存月光》一书对我起到鼓舞作用很大,我被《心存月光》感化了。我的腿跌断以后,没有住院治疗,致使断腿的骨没有结上,在家贴膏药和打消炎针,腿断骨已错位,站起来较困难。我现在天天锻炼扶着双拐杖能走了100米了,看来腿已残疾了,不能走远路了。为此,我曾一度绝望想一死了之,读了你的《心存月光》,它使我又有了信心。我的心也存有月光了,真要感谢你给了我力量。我应该比英妹(注:妹英,《妹英的小屋》主人翁)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