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口三记

标签:
365合口采风说话的云文化 |
分类: 矜漍散文 |
合心阁
澧水向东流,在合口大码头处回漩了一下,澧阴稻菽连天,满目碧野田间;澧阳集镇繁忙,大码头昔日繁荣仿佛仍在……
“上齐芭茅渡,下至停弦渡,四十八个水码头,一万家土地庙。”五公里流域有一万家土地庙,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假借托辞,相传有一个万姓人家在这段流域建造了一座土地庙。据说,这家土地庙的香火最管用,离合心阁不远,管辖着合口大码头。合心阁就在大码头出入口,宛如一座镇河塔,锁住沧海横流。
站在合心阁上,合口大码头就在脚下,不用俯瞰,就能感觉驭舟逐浪的豪情。抬头远望,极目楚天舒,荆楚大地在此处最显著。
从战国时期楚国开始,这里是兵家相争要地,和平年代,则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吊脚楼挂在水边,辛苦的水手上岸后,可以上楼搂上心爱的女人小憩片刻,听听合口鼓书,品尝合口米酒、享用合口美食。点一个和渣火锅,一盘卤猪蹄,一碗水煮蚕豆,相当享受。酒足饭饱之后,也可以下楼去选择一家小巧的旅店共度良宵。临走时,带上合口特产凤尾菜、酥萝卜,心满意足沿澧水继续漂流。
这座三层楼见证了几千年风雨沧桑,人间轮回,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市井,就是闲适,就是消遣。
很小就听说这个养心怡情的去处。再和这样的楼台近距离相处,仿佛感应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烟云。我看见沙屿上的芦苇随风起舞,我看见河水之中的黄花鱼摇尾嘻戏,我看见晴空之上太阳和蔼微笑,我看见澄明空气里负氧离子争踊献吻……
我真的看见了澧水河上的这座明珠,正散发着煦暖的光环。这纯净的光环,是善良平和,是富贵安康,是佛性禅味……
合心门
一座向西的门楼,一块映心的镜子,折射着民心民意。门内是是城镇的管理者,门外是芸芸众生。合不合心,通不通心,可以从门里走出来,也可以从门外走进去。这块民心的镜子,能让人懂荣辱,正衣冠,知兴衰。
从常德沅澧快速干线2号大道下来进入合口镇文化中心广场,右手边是申鸣大剧院,再往前直走,进入合口镇政府驻地,同样是右手边,就是闻名的合心门。
这座门楼在现代化城镇楼群中,显得古朴庄重,雕梁画栋,飞角挑檐,特别养眼。三间屋的门面,中间一面最高,门洞就设在中间一间。门是正圆形的,这很罕见,圆门之上是“合心阁”三个金色的凸字,再往上是双龙戏珠的壁画。门的两边,有楹联的方框,只是看不清字。有没有过字,或者什么字,都不重要。看着这样的门,就仿佛看见时间的速度,稍不留意,我们已经跑在了历史的最前方;或者反过来讲,没等看清,历史已经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这座门楼应该有很长一段历史,究竟什么时候有,或者有什么出处,我没有打听。应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就和这座门楼产生了缘分。每次来合口镇,总要在这它面前盘桓留恋,总想从其中读懂点什么。差不多三十年了,门楼的主人似乎特别在意它的价值,也没有谁试图改变它或者拆除它。
它就立在那,静若处子,不亢不卑。
今天也是,我在门楼前反复观看,看着看着,我就看出了深意。这座门楼的主人匠心独具,没有关锁,原来是一座没设防的心房之门。合心合心,把心门打开,心与心才合,才能连在一起……
合心楼
简易的通铺,洁白的床单,热烈的讨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刚走入社会,参加一次共青团临澧县委组织的团活动,就住在这栋楼里,先入为主,这栋楼给了我不一般的印象。
一连六七间的三层挑檐小楼,前面是水,后面是水,左边是水,右边是水,楼下也是水。水包裹着楼,呵护着楼,楼是水中仙子。整个楼在水中,人住在水中,枕着温柔的碧波,可以不管水域之外的滚滚红尘,做一万次春秋大梦。这是我最初对合心楼的印象。
面对这泓清澈的池水,可以听自己的心跳,也可以听水的心跳。想不到,我第一次听水,是在这栋神奇的楼里。
从合心门进来,通过架在水中一段风雨屋下的行廊,直达楼的一层。在这个行廊之中,可以观春天的蚌珠,夏天的莲荷,秋天的落日,冬天的冰凌花,也可以什么不看,什么不想,直奔让心休憩的地方。
这栋水中楼台,做过镇里的招待所,做过宿舍,也做过办公用房,是真正政府干部工作生活的场所。
再次踏进这栋楼,我突然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做为临澧老三镇之一的合口镇,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名列全县前茅,是不是与这座楼相关呢?如此宁静之地,是不是让决策者们更冷静的思考与谋划,更能集中精力成事兴业呢?
从合心阁,到合心门,再到合心楼,或者从合心楼,到合心门,再到合心阁,正是一个官到民,民到官,官民同心的过程,合心才是核心所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站在这栋楼的楼顶,我一下子明白了合心才能齐力,合民心才能立业兴邦的道理。
合心楼,是合口镇人民群众心中的踏实。
注: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临澧县作协组织了“澧水明珠、美味合口”采风活动。笔者参与组织了此次活动,有幸与全县40多名作协会员一道,对合口镇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进行现场扫描和座谈交流,特选出三景散记,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