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我与《洞庭听风》

标签:
365洞庭听风长篇小说说话的云文化 |
分类: 主人寄语 |
熟悉我的网友都知道从2006年11月19日起,就在说话的云新浪博客里连载长篇小说《洞庭听风》。当时更新得较快,到2007年底发到107节,这之后基本上处于停停打打阶段,其中四五年少有或没有更新,到2017年4月,只到159节,近10年52节,不是不写,是因为没有好的出版渠道。今年5月15日,终于被省作协纳入2017年重点扶持作品选题,这给我的创作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才一鼓作气地完成了最后的20多节创作。考虑到出版需要,后来创作的160至183节没有在博客贴出。
不熟悉我的朋友还以为我牛皮,不声不响,居然一口气完成了一部四十多万字浩大工程。其实,10年多,差不多一个月更新1节多,平均每年也就4万多字,这样算来,任何一个有文字组织能力的作者都能完成。
作为业余作者,长篇小说成为我最近10年多写作的无心插柳。它好比是一个主角,或者主心骨,不可或缺地衍生配角或派生骨。断断续续地写作长篇小说之余,完成了2000多篇博文更新,散文、中短篇小说、随记、诗歌都有涉及,特别是诗歌,有1300多首。把玩博客的快乐博主提升到业余“坐家”。所有的写作都在晚上或节假日,在这些私人时间里,我力图把文字玩出味,多年来的积累,我慢慢体会到了个中的韵致。
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不知道写长篇小说其中酸甜苦辣,和写散文、诗歌、杂文或者小品文完全不同,长篇小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主线暗线,主体局部,情节发展,悬念铺设,等等,需要匠心和耐心,需要谋划和编排,当然,更需要积累和体验。《洞庭听风》的题材和期间写的中篇小说《一晃十年》不同,《一晃十年》尝试的是陌生的公安题材,与我的工作生活完全不搭界,而《洞庭听风》写的是熟悉的题材,我在商业系统工作过六年,正是那个时期,经历了大小三次体制改革的过程。虽然熟悉,要迎合读者却不容易,中规中矩地写,肯定不受欢迎,突破放肆地写,又与体制相悖。所以写得很纠结,为了增加点击率,偶尔也曾穿插了一些情色描写。
有人问我是不是自传体,显然不是。小说的主人翁叶天成和胡晓慧就是普通的小人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过人之长,也有过失之短。现实中找得到原形,却找不到具体对象。商业体制改革的题材我至今没有看到有作家来写,当年创作的动因,也是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商业系统或者说商、供、粮那么多人都以很少的资金进行下岗安置,无论怎么说都是为改革作出巨大贡献或者说牺牲的,不记录这段历史,是写作者的失职。所以说,《洞庭听风》是为当年千千万万下岗职工所写的纪传体史书。
绝对正能量,将改革进行到底,顺应潮流,顺应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小说时间跨度从1989年至1999年,以洞庭市庭子县五交公司三次试点改制(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下岗安置)为大背景,以叶天成和胡晓慧的爱情、婚姻为主线,情节有足够的渲染和铺陈,也有足够的曲折和复杂,甚至有黑白力量的较量,把改革过程中底层人物的众生相一一推出。有名有姓的人物有近百人,他们是改革的目击者、实践者,蜇伏在我们周围。
2017年8月1日23:30,当我打完初稿的最后一个字时,我的眼睛润湿了。我不是被主人翁的真情所感动,我是被我们伟大的时代所感动。
听风就是听历史。接下来,我会细细打磨,让《洞庭听风》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