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澧县城历史上的内外八景(四)

(2016-07-06 23:26:08)
标签:

365

哦句平台

说话的云

文化

分类: 杂谈调侃

  临澧县城历史上的内外八景(四)

               安福城外八景之四 哦句平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临澧县城北28公里,刻木山乡境内的伏牛山不高,海拔只有124.8米,但出了一位晚唐诗人李群玉,正是因为这位“仙人”,曾在此读书吟哦,留下流连徘徊的读书台,让无数文人志士趋之若鹜,所以不能不声名远播。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尽管伏牛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冈,却蕴涵无法用车载斗量的丰厚文化。山之北,是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大型楚墓群;山之南,是比山之北更为远古的“邹家山文化遗址”。西向,可瞭望官亭湖;东眺,澧阳平原尽收眼底。立定山头,仰望澧北的天空,看风云际会,你的心中自然升起凝重的敬意和自豪感,时间可以带走一切物质的东西,在时空中摇曳的精神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

 

一个景观形成的大致线索是,先有山水,再有人文,尔后,才有传承。哦句平台也是如此。

 

先了解一下伏牛山。伏牛山脉随其西部刻木山而来,连绵有致,貌似一头水牛安卧。眼睛平视,两汪水井;眼缝交错,一条沟谷;牛角上挑,天成岩塔。东首西尾,只见毛发飒飒,威武雄壮。传说有一天,澧州城突现金牛一头,牛背骑一仙童,在城内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众人群起而追逐。金牛见四面人山人海,便撞破西北城墙,夺路往西南而逃。路遇一牧童手持一竹筒,牛背上的仙童见状欲据为已有,二童争抢竹筒。仙童一时玩劣,竟将屎尿拉在竹筒中。须臾,只见竹筒内满是金珠。仙童迅即持竹筒骑牛而去。牧童疾回家哭诉,众人忙循迹追赶。追至澧水边,牛正涉水而过。划船追至南岸覆船洲,唯见岩石上踏有牛蹄印。原来,牛复北渡澧水,众人驾舟穷追不舍。越过澧阳平原,直追至北面山边。金牛纵身上山,伏卧不起。待众人追至跟前,只见山中一池,池中卧一石牛,分明是所追之金牛塑象。而骑牛仙童早遁去无踪。这就是传说中的伏牛山出处。

 

    其次了解一下李群玉其人。李群玉(807-858),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州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因厌倦官场尔虞我诈和奉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著有诗前集3卷,后集5卷。《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唐末周朴《吊李群玉》诗赞道: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归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

 

再理一下李群玉与伏牛山的关系。公元830年以前,李群玉多半时间生活在原临澧县九里乡的伏牛村。从小聪慧的李群玉深受外公外婆喜爱,一直带在身边。少年李群玉一边在私塾读书,一边跟随外公事稼穑。尽管外公家底丰厚,但这一时期的李群玉还是直观地了解到底层百姓的疾苦。在后来李群玉创作的大量诗歌之中,都体现了李群玉的惜民、怜民、悲民情怀,应该与他青少年在伏牛山下的生活有关。闲暇,林木茂盛的伏牛山便成为青少年李群玉的天堂,几乎都捧着书本在此读书或吟诗作赋。久而久之,在丛林之中被李群玉踩出一个读书平台,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如泉水叮咚,向伏牛山下婉转而下,弥漫在澧阳平原。

 

土台高不及,登临平如掌。不闻哦句声,惟听秋风响。

 

立定在李群玉吟哦的平台之上,不用还原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场景,内心一样诗情豪迈。你看,李群玉和你比肩而立,击节而歌:“渔父一曲歌,沧浪遂知名。未知斯水上,可以濯吾缨。

 

哦句平台能传承影响千年,就是证明一个道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就是说,个人的或者是民族的铮铮气节才能让一个人或者民族长久地立于不败之林。

 

注:部分资料由刻木山乡旅游办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