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澧县古为荆楚之域,春秋战国属楚。公元1729年,即清雍正7年,始设县,称安福县。县城位于裴家河。1914年即民国3年,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改名为临澧县。
临澧县从秦开始就有建制,两千多年来,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曾经闻名遐迩的安福城内外八景始于汉代,基本定形于清末民初。一个世纪过去了,安福城内外八景由盛至衰,逐渐淡其光芒。特别是内八景已然消失殆尽,不仅现实中肉眼搜寻不到痕迹,而且知道名称的人也越来越少。就是说,安福城内外八景从形式到内容越来越被历史的档案或者人们的记忆深埋。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打探一下安福城内外八景的庐山真面貌,透过历史的烟云和现实屐痕,来一次还原或再造。
安福城外八景之一 墨山耸翠
石墨山位于临澧县四新岗镇,距县城东南12.5公里处,属武陵山余脉,主峰海拔高148米。石墨山山形挺秀,云遮雾绕,含烟带雨,飞红滴翠。山上植被丰厚,以松柏、油茶为主,郁郁葱葱,四季常青,身临其境,如入水墨画中。
石墨山可称佛道圣地。石墨山佛教历史悠久,主峰山顶有一古寺,名“石墨寺”,是其重要标志。这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是最早出现在沅澧一带的第一座佛寺,距长沙麓山寺的建造时间仅39年。石墨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规模宏敞。1700多年来,虽有兴废,但一直不失为澧南一块宗教重地。它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据见过的老人讲,整个寺院分上中下三殿,进深20多米,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其中后殿供有佛祖、观音、车胤等塑像,前殿供有18金身罗汉,中殿虽已坍塌,但两边仍挂有一人多高的大鼓及大钟等。每逢佳节,来此烧香拜佛者,推进涌出,热闹非凡,院内钟声、鼓声,响声悦耳,远闻数里。道教典型代表人物是李仁,宋朝人,生平事迹不详,相传为本地一著名道人,曾在境内珍珠山、石墨山等地修炼多年,后在石墨山道成尸解,羽化成仙。在石墨山留下的有关李仁的遗迹曾经有观音岩、二星岩以及其亲手所植古桂树等。古桂树曾位于寺庙前,到清同治编修《安福县志》时,此树已是“老干盘空,有香闻数里之异”,可是后来不知毁于何时。观音岩和二星岩相隔很近,都位于寺前山腰。《安福县志·古迹》载:“观音岩,在县东二十五里石墨山。宋李仁修炼处,石上有捣药臼,旁有二星岩,即李仁与二童点化之石。”观音岩上的捣药臼,大小与箩筐差不多,能装两大桶水,当地人俗称观音洞,附近山下观音洞小组(属四新岗镇牌楼村)便因此而得名。此二岩可惜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扩建山前的祖居堰水库时,因需要石料而被炸毁。
有关石墨山传说有三,一是囊萤夜读。据《晋书》记载,车胤(字武子)少年时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苦于家贫缺灯油,夏天捕数十只萤火虫,缝进白手绢里,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二是以石代墨。石墨山主峰左端有一石台,系天然石墨,被时常登山的车胤发现,便以石代墨,日习月读,潜心钻研,后来终成气候。清人蒋健游览此地后,写下了“人去台空迹已荒,秋风落日散萤光,只今惟有山头石,奇骨犹留翰墨香”的《墨山怀古》诗句。三是十脉宝地。相传石墨山是座充满灵气的山,说是一地理先生途经此处时,发现这里瑞光祥照,十条苍龙如潮涌般汇集于石墨山,风水特别好,故石墨山亦称为十脉山。
车胤应该是石墨山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少年刻苦读书的车胤后来官至东晋吏部尚书,成为励志典范。围绕车胤出生地各地一直争论不休,湖南津市、澧县、安乡、南县、新晃,湖北公安、松滋、鄂城等地纷纷拿出自己理由的佐证,不论各地怎么争论,都没临澧县石墨山有说服力,且不说墨山耸翠的典故出于此,单就流传的两首古诗,就足够证明车胤出生地在石墨山,其一,“翠耸石墨山,山石点如漆。囊萤车武子,夜蘸生花笔。”其二,“山高一柱墨,人勤半囊萤。寻入春秋里,方知是车胤。”这两首诗把石墨山下少年车胤勤奋苦读的图腾十分形象地勾勒了出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山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车胤就是石墨山的仙,囊萤夜读就是石墨山的精气神。
墨山耸翠,石墨山高耸的不只是山的威仪,更是知识的光泽,它激励人们只要披肝沥胆地勤奋读书,不断汲取知识的琼浆,就能蟾宫折桂,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注:部分史料引自临澧县档案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