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拇指寿留言,《走向》周年,云应该下点雨,发点声。言之有理,方向决定去向,思路决定出路。走和向都重要,不可偏颇。《走向》发起人仁辉老弟语,走向是我们共同的走向。既然是利益共同体,在此周年之际,每一个与走向有关的人都应该试声,而非失声,云当不例外。
先晒三首凉拌小诗。
其一,《行走》。
别停下来
朝着未知荒原
用信念支撑
才能抓紧缥缈的信念
这永恒基调
忽明忽暗
就像势微的磷火
能照亮寒夜孤单
继续显摆
以孱弱臂膀助力
或借一竿长篙摆渡
抵达彼岸
其二,《直走》。
一直朝前,不拐弯
逢水过水,逢山过山
如果遇到悬崖
会不会摔成肉片
不管那么多
任性这么多年
鼻也青过,脸也肿过
仿佛死而无撼
继续朝前
远方还是那么远
一辈子都过来了
没什么看不淡
其三,《时间的走向》。
这一刻被下一刻替代
未来被现在替代
三十年前我在中学课堂
想象三十年后在办公楼某层上班
三十年后我真在某层上班
可当年,早消失在时间的夹层里面
我很茫然,找不到自己
也走不回从前
不过,我很清楚的一点
走着走着,我会走到时间的边缘
此三首心情诗与《走向》有关,也无关。有关,我们一直在行走,生活的道路或者文学的道路;无关,有没有《走向》,我们也要一直行走,生活的道路或者文学的道路。
再谈与《走向》几个关联点。其一,与《走向》发起人余仁辉渊源。上朔到2008年11月29日,当时的常德散文家协会会长周碧华组织文友秋登太浮山,那次文友中就有余仁辉,斯文、含蓄、文学的余仁辉第一次在我的面前亮相,便留下深刻影响。有的人一百次谋面,也不会走进彼此心中,有的人只须一次,便会激发心灵碰撞。余仁辉属于后者,缘于文学的梦想,彼此很容易成为知心朋友。后来同为市诗歌协会会员,在一起活动多了,交流加深,友谊日渐见长。《走向》公众号开通后,仁辉老弟第一时间向我约稿,同时邀请我加入了沅芷澧兰微信群。之后,仁辉老弟多次向我约稿,我考虑公众号应多推荐其他文艺作者的作品,便没再投稿。其二,与《走向》组织互动。说话的云应该是早期受到《走向》推介的作者之一,2015年5月15日,《走向》公众号在申请10多天后,便选登了《【嘉宾佳作】刘金国作品·百花素描组诗(10首)》。在《走向》2015年组织的几次活动中,说话的云都自觉参与。7月25日《【走向】汉代索县城址赏荷诗选》有说话的云入选的诗歌,证明参与了7月18日市诗协组织、沅芷澧兰群群友参与的鼎城夏天赏荷活动。10月6日《走向》微信公众号“沅芷澧兰”群组织的汉寿秋游鸦鹊岭主题活动,更是有《到鸦鹊岭打秋风》的诗歌为证。其三,与《走向》作者交流。《走向》开辟了一个文艺作品特别是本土文艺作品展示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不仅认识很多本土文艺爱好者和作者,还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了他们的创作和作品情况,为本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借鉴平台。一周年,出微刊240多期,期期都力求经典。通过网上网下的活动,加深文友之间友情同时,对自己创作水平亦有较大提高。
最后说说《走向》的走向。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常德从来就不缺少文学大家,上到屈原、宋玉,后到李白、杜甫,再到丁玲,在沅澧大地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驶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走向》适时而生,把网络与现实完美结合,为常德本土文艺发展,为网络文学艺术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走向》推出的作者群,何尝不是长江的后浪?《走向》走到今天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传播、推广、示范作用。那么,接下来,《走向》应该怎么走?我以为,应当继续尊重亲近本土人文的宗旨,把《走向》办成常德文学艺术推介的窗口和平台,让常德的文艺作者及其作品走出常德,走向世界,走到永恒。
2016年4月11日于瘦云斋


附《到鸦鹊岭打秋风》:
到鸦鹊岭打秋风
说话的云
秋天的雨煽情
一点点一滴滴
把鸦鹊岭淋成一只落汤鸡
一群墨客着实兴奋
把这只落汤鸡煮了
加上岭上的野菜、大蒜和枸杞
激情当柴
加点乡愁鸟语
一会儿就炖出浓浓诗意
他们在大快朵颐
我也是,想借这岭上秋色
恶补久已饥渴的身体
注:2015年10月6日,受汉寿文联、作协邀请,沅芷澧兰微信群(“走向”微信公众号)组织群友到汉寿鸦鹊岭(曾宪红老家)采风,顺便给湖南省第十四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的学员饯行,本人应该是第三次上鸦鹊岭,特以图片文字记录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