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久:读《撕夜》小感

(2014-05-15 07:48:50)
标签:

365

吉久评诗

说话的云

撕夜

分类: 主人寄语
吉久:读《撕夜》小感

        题记:这是吉久第二次为我写诗评,再说感谢的话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咋办?更努力写好文字,才不会辜负吉久对我文字的厚爱,才不会辜负读者对我文字的期待。
        我常常自嘲自己为文学少年,只有少年才会张狂,才会煽情。我为什么永远是文学少年,因为我的作品永远都不会成熟,我永远都在进步之中。读者是作品的生命。有时我想,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除了心中未泯的月光之外,主要是文友的看重。我其实甘愿永远当一名文学少年,这样我的文字就会永远充满干净、好奇、纯粹和浪漫。(有感于徽沪招商途中,滁州全椒记。)

读《撕夜》小感

吉久

  

再次得到说话的云所著诗集,看到他在文学道路上留下这一串望不到尽头的坚毅脚印,心里很为他高兴,继《说话的云》之后历时差不多两年之久,这本新诗集《撕夜》得以付梓出版,它几乎垄纳作者这两年的心路历程,一个人默默诉说或甜蜜或辛酸的心语。我一直在关注作者的作品,在某些夜静的时候,在某些满窗鸟语的午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点击他发出的作品更新提示,品读最新佳作,所以这本诗集到手,翻着翻着发现收录的小诗有部分我已经抢鲜读过。

 

当我得到《说话的云》这本诗集时,正巧在手机上读到作者的《紫色风铃》,几年过去,昔日的情景依旧在眼前,这首诗被作者收录在本集第一首,于我而言有着承接的暗示,承接作者过去的诗句,和诗句里那些久别的时光和感动。借用这里的句子:“站在黑白之间,新旧之间,前后之间。”突然重逢的温暖在心间荡漾,仿佛可以听到五月清晨的鸟鸣,天地间正在响起的铃音,心潮微澜。旧时光终是无法返还,曾读过的诗集和读诗的心情都搁在书柜最里层,就算不能尘封也将暂时寄存,“所有的未来都该铺展”,这样我才能抵达诗歌的彼岸。

 

读作者的诗歌可以体会到很强的抽象感和艺术感,《春风》:“注定你是我的爱情/我会跟着你走/那些渐次蓬勃的绿/是你我相爱的证据。”曾经读《说话的云》时,心里产生过疑惑,诗里无处没有那个“你”,你是谁?当然,很多时候不是张三李四,也不是可以看到摸到的实物,你就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叹,期望等等一些还未来得及排解的情素,即便作者于人前风趣幽默,不拘小节,心底微妙的感受也是难以与人道出,僻居一隅,思绪如潮,以文挥洒,成就了作者的一种生活习性。而这类句子读着虽然感觉情感细腻,笔调浪漫,却是抽象式的,你无法确定作者真正的意图,你领会到的意义仅是自己内心世界。正因为这种抽象的表述,让作者平淡的词句颇具张力,表达出来的诗意格调出众,不被读者抛弃。

 

作者是热爱诗歌的,他的这种热情,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诗歌里无处不有他身边细小至微的事与物,稻桩,农夫,落叶,轻风等等,作者洞悉这些平凡事物伟岸的生命意义,不虚夸,用最平淡的字眼诠释万物之灵性。《一根稻草》,稻草是什么呢,是贫穷农家也不缺少的物质,在我们眼里它最大的用途不过一把火的温暖,有谁稀罕?作者看到轻小的稻草,毫无轻视之情,他用三个小章节抒发他胸中饱满的敬意,情感随着章节逐渐深化,诗读完意未尽,引人深思,振憾内心。这首诗我读过好些回,每次读都特别感动,作者时常在农村,也出生在农村,时间的流逝消磨不了他对家乡的至诚情感,反而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他对万物的尊重与崇敬,就像一个太阳,给读者正能量。这两天,正传有诗人自杀的消息,在我看来,真正的诗人,不是毁灭生灵,而是像作者一样,用爱心呵护众生,用这种胸怀吐露出的诗句该得以后世流传。

 

  文字是灵魂深处的表白,读着,触及之深,直抵读者的心,如果这是一种相遇,我们的灵魂在诗文前相拥,再擦肩而过,这一首首诗文是曾经或现在相遇的地点,内心的感动是最好的见证。如此,与作者灵魂相遇的次数远远多过了现实中见面的次数,偶见作者本人,无意间四目相撞,有着既熟悉又陌生微妙的感觉。文字有时也可以用来娱乐,文友们在一起吟诗作对,趣味横生,又或者练写同题诗,题目一致,写出来的诗却是各有千秋,增进了文友之间的交流,益于练笔。面对文字作者是谦虚上进之人,书中收录有同题练笔之作,那一路走来的脚印,或深或浅,都不是我等能体会的,唯愿作者在往后的时光里文采依旧,风采依旧。


相关链接:

浅尝《说话的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0b2cb0102dxm5.html

吉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329934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