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说话的云
说话的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74
  • 关注人气:1,9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在于创造新生活——读陈惠芳、邓少珍《伉俪诗选》

(2013-03-29 12:00:46)
标签:

伉俪诗选

陈惠芳

邓少珍

说话的云

365

分类: 主人寄语

 幸福在于创造新生活——读陈惠芳、邓少珍《伉俪诗选》

    我不大爱好写评论,说没时间那是胡扯,主要的原因是懒。你想,要把一本书,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评到位,你不认真地读,认真地研究,认真地提炼,是很难捕捉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要传递的要义,要实现的目标的。另外一个原因评论文章一般晦涩,特别是诗评,千遍一律的表述,让人写得没有激情,更没法让人读得激情。可是,这本《伉俪诗选》摆上我的视线,却让我的心平生感动。我在想,芸芸众生的生命轨迹大多简单,日子在平平淡淡中度过,很少有人留下痕迹;至于爱情和婚姻,会渐渐没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之中,当年的新鲜留在记忆或者消弥在记忆之中,随着生命的结束,不落半丝痕迹。印证惠能那首古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何让夫妻之间永葆爱情的新鲜,古往今来,着实难以找出方子,更不说例子。不过,今天,我总算明白了,这世界上的确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如若不信,你翻开《伉俪诗选》,爱情不仅可以保鲜,还能有声有色。美好的爱情原来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樊篱,用多情的句子变成永恒。

 

    如果幸福是甲乙双方酿成的蜜,那么甲方就是陈惠芳,乙方就是邓少珍,甲方、乙方珠联璧合,携手创造奔腾的爱河,滋养生长幸福的土壤。

 

    既然不爱写评论,那就不做诗评写。且随我的散漫的思想去探究一下相爱的偏方,试图尝试另一种方式解读幸福的味道。在读诗选或写评论时,我的思绪无法止息,时而停留在诗歌上,时而飘浮在时间的断层……

 

                             村里的小芳

 

这里很小

只有几个平方

旋转的名字容量不大

把一些去掉了性格的麦子

磨成粉状

就足够让人伤心和激动了

 

麦芒朝天的时候

阳光只能从侧面过来

那样子很有针对性

好像土地发出的尖锐叫声

 

到这里来

所有的麦子都哑了

浪漫的诗人

只知道麦地的开始

 

——陈惠芳《小小磨坊》(1989年9月18日)

 

    陈惠芳,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一位女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初读陈惠芳的诗歌时,那字里行间洋溢的泥土气息,宛如农村少女细腻的笔触。下意识里,举起新乡土大旗之一的小芳,应是出自一位乡村少女的手笔。我的眼里浮现是电影里小芳的模样,粗长的辫子,红朴朴的脸蛋,流韵顾盼的大眼睛,像山里的山茶花一样,充满了纯洁和野性。后来到了九十年代,经常看《湖南日报》的场外任意球专栏,才知道陈惠芳是个爷们,挺血性的爷们,球场上的博弈,在他的笔下,嘻笑怒骂,亦庄亦谐,让人读得十分解恨。真正的接触还是在陈惠芳开博后,随着交往的一步步加深,很多有关陈惠芳的呢称便出现在博客和论坛中:小芳,陈剥壳,陈盟主,芳驴,倔驴,陈棚主,宁乡猪,陈主席,陈会长……一个呢称是一段故事,一个呢称是一段历史。除了诗人这个雅一点的称呼之外,他用得最多的是自我调侃式“宁乡猪”。

 

    你在网上遇到陈惠芳,你就会了解他的驴脾气。一个工作娱乐很疯,一个写诗作文很疯的“宁乡猪”。有时,他每天无论工作多累,一定会上网经营博客,一般睡觉时间在午夜两点以后,有时直至天亮,在新浪博客六年,留下了博客文字一仓库。他对每一件事情都非常投入,记得有一段时间,在新浪杂谈论坛,每天都在版聊,论坛把跟帖喻作楼层,灌水就是跟帖“筑高楼”,他最高的“楼”上万层。有时和人争执一个观点,可以平地直起几百上千层楼。对工作的敬业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系列的跟进采访报道有时就是长篇通讯连载。文字不仅是他的生命,还可以为他疗伤和治理高原反应。他的西藏日记连载在新浪杂谈创造奇迹,连载帖短时间就有上百万点击。而在西藏采访,发生强烈高原反应,他是一边输液,一边操作电脑,每天都有即时帖跟进。复兴新乡土之后,他的博客和诗更是一道风景,每天通宵唱和,乐此不疲,更像一个老玩童。在 2007年12月11日,我有一篇博文《一个让新浪睁大眼珠子的博客》,对刚刚结识的陈惠芳博客有过一段这样的表述:

 

    如果你无意间走进了陈惠芳的博客,你就会冷不丁地惊喜一番。他的博客是另类,看得久了,你就会不自觉地喜欢。如果说大家都在用心写博,那么他是在很艺术地玩博。更多的博者都被他艺术的语言感染、吸引、陶醉,不自觉地加入他的博盟,跟着他玩转起来。去过一次的人,过得久了,再不去,就感觉错失了精彩,若有所失。打个比方,乡下孩子“打呃”,如果问“打呃”的原因,大人就会提醒你,想想,是不是吃饭时有一门好菜没有吃到?那么,看过陈惠芳的博客,你不回头再去看的话,你就一定会“打呃”,因为你忘记品尝了一道耐人回味的“名菜”……

 

    现实中,他走进人流中毫不起眼,站在你面前,像乡野农夫那样质朴,却是一个不拘小节,豪放率真的人。我和他第一次见面吃饭,是在百年长沙饭店,把一瓶泸洲老窖酒二一添作五,像是在论坛灌水一样灌进了彼此的豪情之中。我不得不醉,醉得一塌糊涂。用陈惠芳的话说:“差点把零乱的长沙街头踩成一首散文诗。”

 

    陈惠芳把诗歌看得很重。他说:“诗歌替代我们活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乡土时期和新世纪一十年代复兴新乡土时期,陈惠芳充当了新乡土的先锋和舵手。特别是后时代,再次让新乡土诗发光的小芳,牺牲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新乡土服务,就象村子里的农夫,耕耘田园,耕耘诗歌。他的世界里,除了诗,还是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把诗歌当饭吃,把诗歌当艺术来玩,把诗歌当生命来活,只有陈惠芳才如此疯狂和执着。

 

    记录上面这段文字的目的,是想说明陈惠芳对创造生活、对工作执着的热情。有如此热情的人,对待爱情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人生是花,爱情是花的蜜。可想而知。一个三十多年对诗歌无悔追求的人,对待爱情自然是烈酒,是火焰,是奔腾的长河。不信?你来读《奔腾的爱情》,那些沉浮在文字里的激情,就是与朵儿天长地久的爱情见证。

 

                            传说的朵儿

 

朵儿开了,开在我绝望的尽头

朵儿开了,把我的结尾

开成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陈惠芳《奔腾的爱情》节选(2004年10月4日)

 

    朵儿,一个被诗人含在嘴里的名字,一个被诗人反复歌咏的名字,一个被诗人仙化的名字,曾经实实在在的感染了我多年。小芳宣言:朵儿是他生命的重新开始。可以说,他创造了朵儿,朵儿创造了他。起初在博文中出现,我还不敢确定是陈惠芳的夫人。在博客互动多年,我疑惑,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能让诗人挂在嘴边,梦萦魂牵?我也没有问,女人常常是诗人诗歌的动力,这个女人一定不简单。

 

    慢慢地,我就知道了朵儿的博客,知道了她的网名荷花绝纤尘,知道是一位写诗、写散文很厉害的博主。

 

皓月当空的夜晚,我扑捉了一滴半夜未眠的水珠。
在它还未来得及浑浊之前,趁着月光,一滴水被我无限放大。
黑夜的城市,开始在一滴水里透明。
比如,城市上空那些闪着光的星星,在一滴水里粉墨登场。凭借着自身的光芒,为自己罩上了一圈耀眼的光环。成为了人类最膜拜的光明的化身。
比如,城市楼顶那躬着身子的月亮,在一滴水里圆满着它的梦想。凭借着时圆时扁的演技,穿云破雾任它行。成为了人类最信赖的夜的使节。
当然,那些戴着面具的笑容,在一滴水里也慢慢还原了真相。笑容后面满是些僵硬的表情。
一滴水,一滴清澈的水,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夜里。

——邓少珍《一滴水》(2011年12月21日)

 

    诸如此类的散文诗或者散文小品文占据了荷花绝纤尘的大部分博客空间。细细咀嚼这些文字,哲理、小资、怀念、遥望等等,一些无端的思绪就会轻扰心头,发人深省,怅然若失,沁人心脾,心驰神往……

 

    新浪女性博客中有很多点击高、知名度高的博主,但大多是写情感文章,写风花雪月,真正在文学上有造诣的不多,很少让人记得住名字。但荷花绝纤尘的博文不是很多,每一篇文字都精致、哲理和文学,超尘脱俗。那时,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把朵儿、荷花绝纤尘和邓少珍这三个名字联系成一个人,通过陈惠芳的传诵,这三个符号后面的女人都让我景仰。

 

    被陈惠芳嘴里称呼为亲爱的朵儿,伟大的朵儿,神奇的朵儿的神秘人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在2012年1月4日陈惠芳五十生日宴上,我终于一睹她的风采——这位传说中的朵儿。

 

……

 

五年来我反复阅读一个名字

一个与风花雪月相关的名字

一个与相濡与沫相关的名字

以及和这个名字相关的照片

在诗人诗文中反复琢磨

成为诗眼

 

……

那些从诗人嘴里蹦出来的诗句

那些在诗人眼里跳跃的诗句

那些被诗人反复拿捏的诗句

一定与朵儿有关

朵儿定是一座发电机

源源不断地为诗人提供动力

 

我终于看见了朵儿

看见了春天的明媚

传说中的朵儿不容置疑

比传说更美 

——说话的云《我见到传说中的朵儿》(2012年1月6日)

 

    2011年,陈惠芳牵头,杨林、黄曙辉等一帮诗人高举复兴新乡土诗歌的大旗之后,邓少珍从后台走上前台,成为新乡土诗歌协会常务理事,通过几次接触,对这位并不陌生的女性,更是增添了几份敬意,做人、做事,做诗都是那么一丝不苟;美丽、大方,贤惠,一笑一颦都散发着强烈的亲和力。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朵儿对陈惠芳工作的支持,生活的关爱,是延续、激发陈惠芳创造生活的源源动力。 

 

    我想起两个成语: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同时我也想起曹植的一句诗:“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飞。”两个成语和一句诗都适用于陈惠芳和邓少珍夫妇俩。《伉俪诗选》中,他们夫妻的唱和诗就选辑了上百首,这在当今文坛,应该是凤毛麟角的现象。

 

    诗意的生活,生活的诗意相得益彰,让平淡发光,让爱情发光,让幸福发光。

 

                              幸福的证据

 

    探究幸福的本源,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创造的热爱。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辛勤的耕耘中,幸福在劳动的汗水里。捧读散发着清香的《伉俪诗选》,你就明白,幸福的证据无处不在。原来,幸福是可以感觉的,可以触摸的,可以品尝的。

 

    其一,幸福是目光里的风景。

 

结在暮秋,在高山之巅

像圆润的心,不能品尝

 

馒头式的石头,免费供应

却啃不动,只好天高云淡

 

一片一片,一枚一枚

滴落进入冬天的深红

 

如果藏一只小手在果实之中

明年会不会长成如潮的掌声

——陈惠芳《红果》(2011年11月5日)

 

这些红果

春天  我的目光  曾将你忽略

 

这些红果

深秋  你将红透的心  抚摸我的目光

 

季节深处  充满了童话般的寓言

季节之外  我在想象中飘飘欲仙

 

红果  你是红豆的姊妹

此刻  我的爱人将所有的相思  布满我的眼帘

 ——邓少珍《红果》(2011年11月5日)

 

    红果,你是成熟的掌声,你将红透的心,抚摸我的目光。大自然每个闪烁生命的物体都会让视线发出幸福的光泽,没有理由看不见爱人的相思。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才会看见平凡之中的伟大,平淡之中的感动。

 

    其二,幸福是血液里的脉跳。

 

闻鸡无需起舞

我只需要来自灵魂深处的

一阵激越的

心跳

陈惠芳《鼓楼》(2011年11月19日)

 

地球心脏的脉跳

叫醒了大地的黎明

侗寨的炊烟 开始在

大地的疙瘩里沸腾

鼓声响起  便没收了

所有的声音

邓少珍《鼓楼》(2011年11月19日) 

 

    需要心跳,这种心跳可以掩盖世界上所有的噪音。创造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美好的。只有和着这块土地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共振,心跳才会加速,爱才放大,幸福才会持久。

 

    其三,幸福是咀嚼后的余香。

 

请问,要不要我帮你

将晨曦当成面条

夹进你的碗里

 

一直吃到

夕阳

垂帘听政

 ——陈惠芳《品味》( 2011年11月19日凌晨)

 

两尺之外  我在欣赏

一宣白纸之上的你

将如莲般的笑  洒满了阁楼

 

总感觉  这笑有点颠覆你的眼神

莫非是  窗帘之外

爱 临 城 下

——邓少珍《品味》(2011年11月20日)

 

    幸福有没有味道?只知道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一种享受,还真难想像幸福的模样和味道。可是,读着着这样的诗句,真的就读出了爱,读出了幸福的味道。罗曼·罗兰说过:“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幸福是一种香味,象泥土朴实,似桂花浓郁,如蜂蜜甘甜。陈惠芳、邓少珍夫妇每天都以笔为镐,以诗为种子,耕耘生活,酝酿生活,创造生活,让幸福长成鲜花的模样,让幸福散发甘醇的馨香。

 

每一个人过的都是日子

日子是要每一个人过的

                            

田野由青转黄,头发由黑转白

衰老了,成熟了,轮回了

 

一针一针,纳着脚板上的风云

静观阴晴圆缺,目光如水

 

天凉了,加厚了心情

春天的犁铧叫醒了冬天的田 

 ——陈惠芳《日子》(2011年11月13日)

 

日子  被装订成日历  挂在墙壁上

时间  是一个疯狂的施暴者

 

日历里的春夏秋冬  被时间强行掳走

日历里的十二个月  被时间扯落一地

 

母亲的手从时间的手里  抢回了春夏秋冬

母亲的手将扯落的日子  悄悄地捡了回来

 

将日子重新装订 精心缝补

如她手中的鞋

——邓少珍《日子》(2011年11月15日)

 

 

    屠格列夫说:“幸福没有明天——它甚至没有昨天;它既不忆过去,也不去想将来,它只有现在。”有爱的人生命充实,相爱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耕耘爱,四季都在酝酿爱。把每个日子翻新,加力,细心呵护,幸福就可以渊源流长。陈惠芳和邓少珍用灵犀相通的默契,用无怨无悔的劳动,用纯洁真诚的爱催开了每一个日子,一首诗是一个日子,一个日子是一首诗。

 

    如果要找寻幸福的证据,《伉俪诗选》就是。它是创造的结晶,是爱的见证。

 

    这是一本诗歌日历,记录了每一个今天和今天的幸福。这本日历可以连载幸福,也可以让幸福循环发热。

 

                                             2013年3月28日于宋玉故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