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放舟湖
进村入户,当然得深入到群众中去,融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主题。明天就是中秋佳节、国庆长假,今天是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进村入户的工作自然丢不得。我早就想去放舟湖看看,才调来这个乡工作后不久就知道这个去处,一直没机缘深入。今日下村,我怀揣目的,一定要去放舟湖走一遭。去放舟湖很有必要走访两户人家,马宗新和马宗仁,这两户人家一个住在放舟湖附近,一个了解放舟湖及与宋玉相关的人文。了解放舟湖可以从他们身上切入。
在乡政府处理几件日常工作后,便往宋玉村赶。司机去了常德,只能自己驾车。周去另外一个乡办事请假,进村入户便只剩下我、罗,外加大学村官吉。我们一行三人,由我驾车,十五分钟车程直达宋玉村村部。
支书马和会计胡都在村部,简单会商一下民情,我就提议前往放舟湖。正准备动身,一个有投资意向的钟姓客商到访,得知我在此,便说了拟在宋玉墓附近建设苗木基地思路。如果钟总的投资意向成立,则可大大提升宋玉墓周边环境的品位,为下一步更好打造宋玉品牌、擦亮宋玉名片创造条件。宋玉墓位于宋玉村邻村看花村,宋玉墓通过去年的修缮,条件稍微改观了一些,但与初级景点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钟总建苗木基地只是人造景观,如果把宋玉村的九辩书院、宋玉庙、宋玉城,外加放舟湖等人文景观恢复一并纳入规划统筹设计,我原来的宋玉文化圈建设的设想便成为现实,品牌、名片效应便能呼之欲出。当然,人造的和人文的景观同样重要,对于钟总的提议,我自然高度赞赏,具体的细节约到国庆之后再谈。
放舟湖本来是一个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退湖造田运动中被放干水,晒为田地。在我的下村日记中多次提及这个地方,因为这是宋玉村的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与宋玉、乾隆等许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文化关联。特别是乾隆下江南泛舟放舟湖、邂逅马美人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这样的去处怎能不引发我的兴趣?所以,在马支书的向导之下,我驱车直奔放舟湖。不巧的是,生活在放舟湖边的马宗新不在家,住在后面的喜叔听到马支书引路的要求,二话没说,便充当起向导。从喜叔家旁边起步,我们便踏进了昔日五百亩水面,现在五百亩旱地的放舟湖。
杂草、杨树外加零星的棉花、稻谷、蔬菜,构成放舟湖主要植被。喜叔带路,我、马支书、罗、吉紧跟。喜叔不善言谈,对放舟湖传说知之甚少。马支书一路滔滔不绝,介绍放舟湖如数家珍。我们行走在杂草掩盖的田埂之上,越往前走越难分辨道路。这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改造成稻椒熟田的旮旯,现在大部分地方被抛荒或者沦为沼泽地。
现在放舟湖如果恢复,可以恢复到三百亩水面,波及到宋玉村九个组和毗邻大兴村三十亩田地。从去年以来,马支书在这九个组先后进行了调研,其中支持拥护的有七个组,矛盾问题大一点的有两个组。放眼这三百亩荒地,我心里倾向于湖面恢复。理由有三条:一是文化深厚,恢复其本来面貌可以为宋玉村再造一景观;二是放舟湖周围一千多亩良田长期遭受干旱侵扰,恢复可以缓解旱情;三是有利于养殖业发展,宋玉村黄鮕鱼的养殖蜚声华南地区,养殖带动周边地区十多个亿的产值,恢复放舟湖可以扩大养殖水面。
走到放舟湖深处,我停了下来,放眼这一遍低洼地,心中多了几多感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过的很多事情,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那时两件事情对生态破坏最大,一是开山造地,二是围湖造田,放舟湖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在放舟湖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方才回到马宗新家。马宗新还没有回家,马宗新老婆、媳妇和两个孩子在家,他们热情给我们端来了茶水,还从树上摘下了蜜柚招待我们。和她们扯了一会儿家常,我便提议去拜访马宗仁。也奇怪,马宗仁也不在家,去道水河边捕鱼了,马宗仁老婆不知道马宗仁手机号码,支书马急得团团转。我感到十分惊奇,八十三岁的老人,除了写小说,还捕鱼,真是厉害。我边等,边看他创作的短篇小说《红薯饭》。罗辗转通过马宗仁的儿子找到马宗仁的电话号码,我终于拨通了老马的电话号码。
马宗仁回来时已到午饭时间,因为下午还有会议,我来不及打探放舟湖更多典故,只好匆匆表达节日问候后,驱车离开了马家。
驻村还在继续,要了解放舟湖有的是时间,别着急。
2012年9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