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说话的云
说话的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74
  • 关注人气:1,9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宋玉驻村的日子(十三)(8月2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选载)

(2012-07-19 23:46:46)
标签:

防汛

宋玉村

说话的云

杂谈

分类: 今日故事

          我在宋玉驻村的日子(十三)(8月2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选载)

                               突然的洪魔

 

    上午查了半天灾情,下午开了半天会。晚饭后,我和周、罗来到宋玉村村部,简单和支村委的几位同志会商了一下灾情,只觉得一阵疲倦袭来,头靠在木椅上,一下子就睡了过去。

 

    这两天的确辛苦,只因为天灾。突然的洪水、六十年未遇的洪水夹杂暴雨铺来盖地而来,淹没了农田、村庄、河流和牧场,淹没了许多农夫正在期盼的希望。灾情来得猛。昨天午后短短的几个小时,道水水位就上升到了四十三米,超危险水位一米三。望城道水沿线很多村庄变成了汪洋泽国,看花村告急,有一百多群众围困水中需要转移;鸣锣村告急,有五六十位老人和孩子需要转移;宋玉村告急,道水防洪堤管涌,情势危急;石柏村告急,道路中断,桥梁中断;余丰村告急,洪水受阻,房屋被淹……各种信息在一个时间段纷沓到来。灾情范围广。所属十三个村全部受灾,受灾人口一万六千人。灾害损失大,作物被淹,堰塘溃口,公路冲毁,房屋倒塌,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乡村两级干部全部投入一线抗洪。18日上午,暴雨一直不停,我和怀乡长简单商议后,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分成三组迅速下到重点部位指导抢险。全乡上下指导思想明确,人是第一位的,首先确保人员安全。驻乡防汛县级领导王副县长第一时间亲临指导。18日下午六点,看花、鸣锣有一百多名群众围困在洪水中,特别让人担心的是看花村一养猪场,处在陈家河边,已经被洪水团团围住,处在风口浪尖。猪场建筑是一屋简单砖房,随时有被告洪水卷走的可能。猪场主人是一对三十左右的夫妇,全部家当都在这两百头的猪场里。要命的是这对夫妻坚决不肯转移,说:“猪不在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除非连猪一起转移,否则坚决与猪同生死,共患难。而此刻,水已经齐胸口,要进去解救人出来,非得借助船只方可。

 

    情况紧急,乡防汛指挥部忙把信息上报到县政府县长和县防指,得到市县几级高度重视,不到一个小时,县政协乔副主席赶到,市县消防官兵赶到,县防指调度的渔政船赶到,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将猪场人员解救出来后,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此刻,鸣锣村还有三十多人尚围困在水中。而渔政船因中间树木和障碍太多,无法穿越到被困村民身边。

 

    县政府杨县长闻讯亲自过来指挥,会同县防指几位成员紧急会商,由乡村干部和消防官兵趟水进去,用简易木盆将老人和孩子接出来,将人群转移到安全地带。等所有的人确定安全无误后,时针已经指向晚十点,而这时,宋玉村、楚城村告急,道水洪水即将漫堤。我连忙带着分管农业的黄副乡长,会同杨县长及县水利局长一同赶到防洪大堤。在黑夜里行走,几只手电筒亮着,没有说话。杨县长有意活跃一下沉闷的空气,调侃地问我:“宋玉墓不远吧?怎么宋玉不管事了呢?”宋玉两千多年前在这一带生活了四十多年,就葬在不远处。听到杨县长话大家都笑了,我连忙答道:“报告县长,不远,宋玉最近外出旅行去了,所以没管到事。”几句玩笑话一说,紧张和沉闷感一下消散了。

 

    十多公里长堤,大部分堤段内河水距离堤顶不足半米,有几公里堤段正在漫堤,有一处已经出现巨大管涌,四五个沙袋同时抛下去也无济于事。乡村几十名群众正在奋力抗救,情形十分危险。而这时,道水的高水位回灌县城,整个县城已经进了一米多深的洪水,急需分洪解压。乡指挥部请示杨县长,为缓解县城压力,不如此处撇洪,疏散转移二道防洪堤以外的群众。经会商,县防汛指挥部批准这个方案。乡指挥部迅速调整干部力量,和宋玉村、楚城村的党员组织一道全力做群众转移工作。19日凌晨三点,洪水开始消退,全部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点。

 

    六十年不遇的洪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整个上午,乡干部全部都下到各村查灾和指导防疫,我也在受灾严重的几个村查看灾情。值得庆幸的是,到中午时分,所有的洪水都已消退……

 

    晚上,县乡所有进村入户工作队员全部进驻各自点村,我当然不例外。在宋玉村部会议室小憩片刻的我走出村部,深深舒了一口气。静谧的夜空没有星辰,偶尔的灯火点缀,把村庄衬托得温馨和谐,让人难以想象,十多个小时之前老天带给大地的那场灾难。

 

    下一步,抗灾救灾和防病防疫的工作将会更加繁重。我深知。

 

 

                     2012年7月19日 

 

 

2012年8月2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4版选载

 

转录修改后的电子版如下:

               

                      我在一线抗洪魔

 

     7月18日午后,暴雨倾泄而下,短短几个小时,我所在的湖南省临澧县望城乡道水河的水位就上升到了43米,超过危险水位1.3米。道水河沿线各村告急。
  农田被淹,道路中断,房屋倒塌,道水防洪堤管涌……一时间灾情信息纷至沓来,全乡13个村全部受灾,特别是看花村告急,100多名群众被围困在水中,亟待转移。
  我和几个班子成员、驻村干部迅速赶到看花村,100多名群众正被困在洪水中央的“孤岛”上。我们赶紧安排几个熟悉地形的干部趟水过去,在两个高地之间拉上绳索,组织成年人握着绳索过来,同时用简易木盆转移老人和小孩,傍晚7点,100多名受困群众陆续转移。
  特别让人担心的是看花村的一家养猪场,是简单的砖瓦房,已被洪水团团围住,随时有被卷走的可能。猪场主人是一对30岁左右的夫妇,全部家当就是这200头猪。无论怎么劝说,这对夫妻坚决不肯转移,说:“猪不在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除非连猪一起转移,否则坚决不走。”
  此刻,水已经齐胸口,要救人出来,只能借助船只。情况万分紧急,乡防汛指挥部将灾情紧急上报到县防指,不到一个小时,县政协副主席乔光泉赶到,市县消防官兵赶到,县防指调度的渔政船赶到。养猪场的夫妻还是不肯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命都不在了,还要猪有什么用?”村支书刘国荣心急如焚。
    “我们东挪西借凑了5万块钱,辛辛苦苦办起来的养猪场,眼看就要赚钱了,一转眼就要没了,你让我们怎么想!”女主人流着泪说。
    “你们受了灾,我们也很心疼,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的,我们会通过民政给你们发放救灾款,还会争取小额信用贷款帮你们恢复猪场的。”我安慰他们。
    “猪没了,可以再养;人没了,不能再生!赶快走!”乔主席要求消防战士强行把两口子拉上船。
    与此同时,宋玉村、楚城村告急,道水洪水即将漫堤。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天生闻讯赶过来指挥,我们又急忙赶到防洪大堤。
    10多公里长堤,大部分距离堤顶不足半米,有几公里堤段正在漫堤,有一处已经出现巨大管涌,四五个沙袋同时抛下去也无济于事,情形十分危险。此时,道水回灌县城,整个县城已经进水1米多深,急需分洪解压。为缓解县城压力,只能在此处撇洪,疏散转移二道防洪堤以外的群众。经权衡,县、乡指挥部迅速调整干部力量,全力以赴,做好宋玉、楚城两村群众转移工作。19日凌晨3点,洪水开始消退,所有群众都转移到了安全地点。
    60年不遇的洪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我想,只要干部真正替老百姓着想,老百姓就没有不支持的,就没有做不通的工作;只要干群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读博小感-- 突然的洪魔

                                              吉久

 

    读到说话的云贴的最新博文,关于这几天抗洪事宜,随贴一图,洪水快漫过屋顶,触目惊心。这篇随笔看了两遍,总感觉心里有些堵,一吐为快。说话的云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文质彬彬,平易近人,他的博客我看到的几乎全是文学性作品,那是他梦里的水乡,与人共享,至于现实中的他,了解不多,隐隐中认为他工作时也是一脸儒雅气。

    我们同在一个县城不同的乡镇,虽然我也看到了洪水,但村民安然自乐,不知就在附近有的村民受着生命危险,房屋淹塌,交通中断。他对一线的描述里写到一对养猪的夫妇的坚持,夜中受困的村民,县城入水这些让人急中生急的场面,尽管整篇用概括的语言记录当时的情形,还是能让读者感受到现场焦急的气氛,不能不跟着文字一路为村民担心。在担心的同时,他写到了乡村领导,县领导争分夺秒进行抗洪工作的场面,六十年一遇的灾难,领导虽急却是急中有智,不乱方寸,保证了每一个村民鲜活的生命没有受到伤害,实让人感动感恩。危难关头,领导的得力温暖人心。篇章里只有一个领导叫说话的云,我似乎看到了很多个说话的云,心系民生,儒中透刚,豁达机智。

    有些场景自己不亲身经历无法感到它有多大的振憾力,有些责任自己不曾承担过无法体会它有多沉重,有些坎坷不迈过去无法看清它有多难,有些目光不去注意无法知道它有多温暖,我相信亲历过这次洪灾的人们,无论是民众还是领导,都迈过了一个特别的坎,珍藏着一颗别人难以看到的爱的明珠。我感动他们的感动。愿抗洪后续工作顺利,村民早日恢复自己快乐家园的原貌,让魔鬼敬而远之,无胆再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