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的长诗
说话的云
我站在旷野
听雨滴
从天空落到地
琢磨
一滴雨的心思
这可是一首长诗
可是长诗的一行长句
把六月拉长
把情感拉长
把生命拉长
那条优美的弧线
定是诗歌流行的韵律
2012年6月5日随想
附:陈惠芳、杨林宏景大厦长诗研讨会评论
写诗就是长途跋涉
——在新乡土诗派首届长诗研讨会上的发言
陈惠芳
这次长诗研讨会,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高朋满座,高手如云。
为了诗歌,为了追求,诗友们不辞辛苦,长途跋涉而来,让我感动。这是难得的缘分。作为主持人,我感到非常高兴。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新乡土诗派,对此次长诗研讨会的承办方——新乡土诗派文化研究会副主席、《文化之声》杂志主编黄明祥和他的团队,表示深深的谢意。短短一天半时间,你们夜以继日地工作,顺利地组织这次长诗研讨会。对你们这种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精神,表示钦佩。我们需要这种担当,需要这种执行力。新乡土诗派历史将铭记你们的劳动。
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研讨会?我认为,时机成熟了。七八个月来,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相结合,掀起了新乡土诗派复兴以来的长诗创作高潮。诗友们留下了一大批长诗,其中不乏优秀作品。需要及时总结与交流,以利于今后的创作。
今天,是新乡土诗派举办诗歌活动以来,阵容最为鼎盛的一次。主席团成员全部出席,还来了一批重要嘉宾。我们对姚茂春、王涘海、易清华、曾冬(以上重要嘉宾已被聘为新乡土诗派文化研究会顾问——作者注)光临此次长诗研讨会,表示热烈欢迎。更可喜的是,一些只在博客中交流,但从未见面的诗友也来了。龚志华、刘毅翔、张泽欧、萧雨风、素面朝天、素素、了无痕、幽林石子等等都是很活跃的诗友。
机会难得。我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新乡土诗派的一些情况。
新乡土诗派是一个品牌,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1987年春,被称为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的江堤、彭国梁与我,组建了这一诗派。20余年兴衰、沉浮,一直延续到现在。
新乡土诗派的复兴,是从去年10月份正式开始的。以新浪博客为主要平台,以“诗配图”的形式,进行和诗运动。这些和诗都是短诗。和诗运动,极大地激发了诗友们的创作积极性。很多诗友就是从和诗的交流、互动中认识,成为朋友的。而且,延绵至今的和诗运动,同样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藏的精品力作。我认为,和诗运动是新乡土诗派复兴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其贡献巨大。
值得赞叹的是,新乡土诗派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林,在参与和诗的过程中,自觉地探索长诗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去年年底,他就创作了一首长诗《春夏秋冬》,引起了诗坛的关注。6月中旬,将在长诗举办《春夏秋冬》研讨会。这是新乡土诗派的一件大事。希望诗友们踊跃参加。
大规模的和诗运动之后,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诗歌接力”是一种创新。这些“接力诗歌”,是集体创作,都是长诗。所以,新乡土诗派第一波长诗创作从“诗歌接力”开始。“诗歌接力”对长诗的创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座的诗友,功不可没。
第一首“接力诗歌”,是今年1月26日晚我与杨林合作创作的《呼唤春天》。这首长诗,引起了几十位诗友的唱和。后来,《湖南日报》“湘江”文学副刊拿出一个整版发表诗友们的同题诗歌。这个专版反响强烈,还获得了《湖南日报》总编辑创新奖。据我所知,迄今为止,这还是《湖南日报》唯一的总编辑创新奖。
如果说杨林的《春夏秋冬》开了新乡土诗派复兴以来长诗创作的先河,那么,《呼唤春天》则是长诗集体创作的第一首标志性作品。新乡土诗派长诗创作的春天由此到来。新乡土诗派文化研究会副主席黄曙辉等一大批实力诗人加盟新乡土诗派,加快了复兴的步伐。
从1月26日至4月25日,我们一共进行了31场“诗歌接力”活动,集体创作了32首长诗。1首长篇散文诗。另外,诗友们还个体创作了一批长诗。这些为今天的长诗研讨会积累了财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月中旬,我们组织了“新乡土诗派夏日第一站宋玉故里行”,我、程兴国、杨林、黄曙辉、杨罗先、任君行、黄明祥、荷花绝纤尘、了无痕等,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组织得有条不紊,收获很大。借此机会,我们要十分感谢说话的云,也就是刘金国书记。他为此次活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临澧县望城乡,也就是刘金国书记工作的地方,我曾说过一句话“我预言,这次活动将给新乡土诗派注入新的活力。”我还表示,回去之后,要创作一首长诗《宋玉》。
果然,“宋玉故里行”带来了良好的效应。新乡土诗派出现了第二次长诗创作的高潮。这一次,是诗友们的个体创作。参加“宋玉故里行”的诗友大都创作了长诗,其他诗友也有作品。除了主席团成员创作的长诗《宋玉》、《楚》、《湘》等,还有张泽欧创作的长诗《大楚,长风》、江南老农创作的长诗《河姆渡》、杨罗先创作的长诗《沩江》等。一向“独辟蹊径”的杨林更以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夜以继日地创作了长诗《侗族大歌》。我以为,这些长诗充分彰显了新乡土诗派“传承民族血脉,重塑精神家园”的宗旨,体现了豪迈磅礴的气势,构建了深邃厚重的内涵,展示了新乡土诗派长诗创作的整体水平。这正是此次长诗研讨会重点要研讨的。
作为新乡土诗派的一位牵头人,在这几个月的诗歌活动中,我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除了主持“诗歌接力活动”、《诗歌圆桌》论坛、和诗的归纳与整理工作,还抽空创作了一些诗歌,包括几首长诗。比如,《湘江》、《洞庭》、《根》、《宋玉》、《楚》、《湘》。长诗不长,水平有限,希望诗友们予以批评。
尽管新乡土诗派在复兴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存在很多缺陷,我的工作也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认为,新乡土诗派整体状态良好,前景可观。我们所倡导的“传承民族血脉,重塑精神家园”的宗旨,我们所追求的“坚实、简约”的风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鸣与实践。在这两个“基本点”上,我们毫不动摇。
借此机会,我对各位诗友。各位作家与诗人对我的信任、支持与体谅,表示感谢。希望今后更多、更好地合作与交流。
这次长诗研讨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各位诗友畅所欲言,说真话,说实话,不说大话、假话,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真正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效果。
预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
2012年6月3日
诗于市井,掘之乡井
——新乡土诗派首届长诗研讨会速评
杨林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王维曾经描写乡村的景色,比做云深似海,新乡土诗歌也是如此,题材、内涵、地域、民族,可以涉足的方面太广泛,可以挖掘的长诗之“井”太多太深。
新乡土诗派在去年高举复兴发展大旗以来,在陈惠芳的带领下,发起了一轮写新乡土长诗的热潮,这个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湘江》、《洞庭》、《根》、《宋玉》、《楚》、《湘》,以及系列和诗,无不令人惊叹、令人刮目。
对于长诗创作而言,当下有不少值得讨论的热点,那就是不少足够权威人士是反对长诗创作的,他们认为看起来“不合时宜”的“长诗写作热”现象,已经无法体现时代的脉搏,认为“史诗”时代已经过去,诗歌是反历史的。认为长诗的写作,一般都是硬写。“乡井”在消失,“市井”在强化的当下,长诗的写作,真的失去了其必要性了吗?
我们从新乡土诗歌长诗的创作情况来看,一是从精神层面来说,新乡土诗提倡的是在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呼唤精神回归,面对这样缺乏精神追求的现实,在现代化的矛盾中,唤醒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意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陈惠芳的长诗《根》,就是呼唤回到精神的根,回到自然的根,这样的长诗,是非常具有精神意义的。二是从文化层面来说,文化的物质化时代,是以物质为核心为价值的,新乡土诗歌长诗倡导用文化来引领时代,如陈惠芳等人的《湘江》、《洞庭》,以及和诗《地球之殇》,也是对现今人类过度重视物质,轻视文化现象的审视和鞭挞。三是从历史层面来说,当下,“一个狂欢时代来临的时候,历史感越来越弱化。”民族的、传统的逐渐丢弃、消失,西方的、现代的、物质的、娱乐的,正在逐渐强势。新乡土诗歌长诗创作了大量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作品,正好弥补了缺失的“空白”。如《湘》、《楚》、《侗族大歌》等系列作品。
另外,硬要写长,和被迫写长,对长诗创作来说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新乡土诗通过大量的和诗与诗歌接力活动,深感不深入生活、不深入土地、不深入民族,就难以写出时代感、现实性有精神内核的作品来,必须“上通天性,下接地气”,特别是经过开展“宋玉故里行诗歌笔会活动”,很多诗人感到有很多感触、很多内容要写,而且值得大写特写,于是,深井积蓄的水开始井喷。
海子说,他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像海子那样写长诗确实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是以一种先期预设的期待来写作的话,可能不会成功,因为长诗是很难写的。难写的原因,就是长诗需要“个人经验的深度阐释,时代经验的阐释”相得益彰,成为时代的精神现象和符号。新乡土诗派最近如火如荼地进行长诗创作活动,通过作品把握了时代的精神脉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现象。如张泽欧的《大楚,长风》等,无不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思和思考。
长诗写作的最大诟病,其实还有个写作效率问题。如果无病呻吟、空洞吟唱,这样的长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长诗在挖掘大题材,用大视野、大角度创作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新乡土诗派长诗的群体性,虽然题材相同,但是角度、视野是不尽相同的。黄明祥的《楚》以棋局为视角,抒写了天与地、历史与现实、爱与恨、情与仇,战争与和平的博弈,展示了个人经验与时代经验的矛盾冲突,大开大合,非常有效率。在研讨会中,探讨长诗写作的方法,陈惠芳“指点打井”,杨林“深挖水井”,黄曙辉“寻觅新井”。其实就是写作的角度问题,找到好的新颖的有效率的角度,才能写出有效率的长诗来。
当然,新乡土诗派长诗的写作,几乎都是抒情诗歌,叙事长诗少之又少。而且,在写作中因匆忙落笔,未经过深入思考、构架,导致存在很多泛抒情、缺乏思想内涵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新乡土诗派在复兴发展的大半年间,其势头之猛烈,创作之旺盛,作品之厚实,足可以用井喷来比喻。“脩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新乡土诗派的复兴发展任重道远,需要自然地顺应时势地修为。我们于市井里写诗做人,也必须挖掘乡土的、地域的、民族的“井”,才会有精品力作涌现,才会有精神的源泉流之不竭。
2012年6月5日凌晨3点半长沙融圣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