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摆缝纫摊的老头(论坛首页杂谈区推荐)

(2009-08-16 23:28:28)
标签:

文学原创

赶集老头

缝纫

说话的云

杂谈

分类: 矜漍散文

          摆缝纫摊的老头(论坛首页杂谈区推荐)

 

    乡下赶集还是乡下人的时尚。小时候听爷爷讲述爷爷的爷爷赶集的陈旧故事,就对赶集充满了好奇。等到自己慢慢长大了,也坐在父亲老式永久自行车后,兴高采烈去到公社赶集,那时真有过节的感觉。父亲很大方,花一分钱买到两根油条递到我手上,我便有受宠若惊的骄傲。边吃边尾随父亲的自行车,一手拽着自行车后座,一手攥着冒油的油条。自然是一边看着父亲和卖花布的汉子讨价还价,一边一小口一小口地咬下正变得冷硬的油条。那些穿戴干净的娘们、爷们、孩子们在眼前一拨又一拨地蠕动,脸上挂着朴素的微笑。我想,赶集终究还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后来,长大了,去外地求学,偶尔放假回来,也会去赶集。再去赶集时就多了一份思考,集市原来是落后的标志。书本上说,原始社会就开始以物易物,赶集最初想必就是以物易物的场所。不发达的地方,自然就存在赶集。澧水流域这样的习惯怕是流传了好多年,也许,还将延续好多年。

 

    澧水是湖南“四水”中最西边的一水。和西字沾边,总是和山、和穷相关联。现在国家提倡西部开发,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西部和东部是有差距的。撇开行政区划,澧水流域还是应该算得上大湘西的范畴,发源于桑植县北部山区。东流经张家界、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市,在澧县新州流入洞庭湖后归长江。澧水总长372公里。澧水流域到中下游的地方,算不上老少边穷地区,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在全国来排位,应该赶得上中等。不是上等水平,这个流域自然也是欠发达地区,赶集当然方兴未艾。

 

    澧水一级支流道水,从石门进入临澧,经过津市注入澧水。道水有一座七百年的七孔石桥,名叫佘市桥,从石门过来不过三里地就可以看到。这座石桥远非赵州桥等那些桥出名,但古老的程度一点也不逊色。称奇的是,那些被列为重点文物的桥,大多被围栏包裹着,“花瓶”一样供人观赏,而这座桥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一点也没有“退休”的迹象。在这座桥边有一集市,非常有名,吸引石门、临澧几个乡镇老百姓纷至沓来。

 

    逢三、八的场期,赶集人数少则逾千,多时逾万。吆喝、车鸣、牛吼夹杂着小孩的啼哭,把偌大的街道烘托得异常热闹。店子里的东西全摆上人行道。刚从田地里上来的村民,放下裤脚,带来田地里采摘的新鲜特产,匆忙在街边找一个位置放下,然后热切地巴望着如潮的人流。自然也有从外地赶过来,带着当地没有的时尚物品来兜售的。大多数人则纯属观光旅行般看热闹,有事没事地在街市上闲逛。累了,进小店吃一碗米粉,或者进茶馆泡一杯清茶,或者进剧院听一段澧州大鼓。就近几个乡镇闲着或者没有闲着的人,没有没在此赶过集的。

 

    逢集,这个老头必定来。一台缝纫机,一把老式办公椅,几个塑料凳,算是全部的行头。位置也绝对专一,古镇政府头门右侧,与打字店之间有一块空地方,似乎专门为他准备的。他头戴一顶蓝布帽,一笑准露出乡下人与生俱来的腼腆。低下头来,不知疲倦地接着做缝缝补补的活计。

 

    说这个地方不是老少边穷地区一点也没有夸张,原来沿街可以看到不少缝纫店,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有时裤衩坏了,纽扣掉了,还真找不到修补的地方。老头的这个摊点,算是填补了这个方面的空白。一群穿得朴素干净的乡下娘们,团团围着他,边等着缝补的物品,边唠叨着家常话。通常要到午饭时分,这些年轻的、中年的妇人才将散去。老头闷着头干活,通常一言不发。从他沉默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朴实和勤劳的老头。

 

    你以为他不善言谈,那你错了。事实上,他从来没有说过话,也不知道说话是什么味道,因为他先天性又聋又哑。我知道原委是去到那里工作一年以后的事情。我在旁边喊他,一连叫了三声,他都没有反应。走到正面,我把裤子递给他,告诉他重新装上一条拉链,并说明马上要。他望着我憨厚地笑了笑,直点头。那时,我还不知道他又聋又哑。直到我问他一些家常,他望着我笑,一言不发,我才知道有点不对头。走过来的同事告诉我真相,才知道他原是如此这般的人。

 

    他技术娴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帮我缝好了拉链。我想象不出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是如何克服困难学会这种营生的。整个集市只有这样一处缝纫点,一天下来,生意不错,总能挣到百十来块钱。下午三四点钟散场时,老头准装着满三轮车的货回家。一天集市下来,除了零活,他还能揽到一些成衣业务。场期之间相隔五天,就是说这五天在家里也无需闲着的。把带回家的活儿做好,下一场再到集市来,托他活儿的主人必定早早在他的摊点地头等将着他来。

 

    鱼有鱼路,鳖有鳖路。老头虽然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却一样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记起以前有几个下岗职工,每月固定守着民政部门百十来元低保,心情好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心情不好时唉声叹气、埋怨命运,甚至上访闹事。对比他们,老头子的形象便在我的脑海里高大起来。每每路过他身边时,我都会搜索记忆,还有没有值得缝补的东西,总想给他照顾点业务什么的。

 

    惦记着这个老头,自然也会打听和关心他的一些情况。老头原有个老伴,生儿子时落下病根,儿子还未满八岁便撒手西去。老头没有再娶,带着儿子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加上缝纫手艺,日子过得也还滋润。儿子本已成家立业了,在他孙女读初中那年,儿媳出外打工回来途中,双双遭遇车祸丧命。肇事车主跑了,亏得交警和民政部门救济,才将儿媳送上山。孙女读初中,正是需要用钱之际。老头缝纫手艺本来是做一些沿门生意的,有活上门干,没活在家休息那种。这下,不得不改变策略,主动争取业务。于是,在古石桥边的集市之中,便多了一项缝补的业务。忠实的老头诚信经营,便拥有了渐次增加的回头客,生意渐渐好起来。

 

    我见过他的孙女,很懂事的那种乡下女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逢集那天,孙女放学之后必定帮爷爷来收摊,风雨无阻。据说她回到家里后,做完功课,必定给爷爷帮忙。洗衣、弄饭、做家务,什么都会,一等一的好把式。

 

    有帮他的想法很正常。有一次,在他给我钉完纽扣之后,我给他一百元钱,并示意不用找零了。他坚决地找给我99元。我扔下钱就走,他竟然赶过街道塞在我的手上。也曾经试图给他争取民政部门低保指标,他找到村支书,让给了比他更困难的人。

 

    我自然去过他家,两间很普通的土砖房,除了床铺之外,没有几样值钱的家俱。但是孙女的功课一天也没有拉下,去年参加高考,被山东一家军事院校录取。收到孙女录取通知书那天,老头破例买了一瓶二锅头,据说在老婆和儿媳坟头之间喝得酩酊大醉。后来是孙女找几个人抬回家的。

 

    现在,他的脸上经常露出满足的笑容。我没学过手语,但会简单地交流。我问他,孙女都已经上了大学,怎么还来赶集?他笑着比划,意思只要大家需要,只要还有生意,他会一直做下去。

 

    于是我有些明白了,缝纫老头不只是在赚钱,他在用自己的劳动充实自己生活,同时,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填补这个社会缺失的功能。缝纫老头在予自己方便之时,也在予人,与社会方便。

 

    我琢磨,赶集原来并不是落后的象征,它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即便百十年后这种模式消失了,也会长久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对了,老头姓赵,今年七十岁,离古桥有一箭之地。

 

    每每望着缝纫老头下场,推着三轮车回家的背影,我便会心生羡慕:他并不孤独,他其实充实且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