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有感情的。这样的论断简直是多余,没有感情那还是人吗?人与人相处久了是有感觉的。这话也是废话,非友即敌,非爱即恨,非浓即淡,如何没有感觉?你如果不信,大可试验一番。让两个陌生的男女,在一座孤岛之上生活三个月,如果他们不发展为生死与共的朋友或者生死同穴的恋人,你尽管可以找我来索赔。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什么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感情。人的感情随时迸发,对人是这样,对动物是这样,甚至对一座城市也是这样。
来到佘市桥镇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我已经习惯偏着脑袋倾听古镇的呼吸。偶尔静下来的时候,真的可以听到她轻声的叹息。一千多年的历史,她怎么就能够发出如此幽怨和美丽的叹息?
两座桥,一条路,1400米,篆刻着一千四百年风雨历程。她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她是贫穷的,也是富有的;她是忧虑的,也是快乐的……当我不经意闯入她的生活,她竟然毫不犹豫地接纳了我,容忍了我的坏脾气,我不得不感动她的温柔和豁达。
从东桥步行到西桥,不过二十分钟左右。我习惯这条路,不对,这条街道上散步。两旁的樟树郁郁葱葱,把城镇的路灯掩饰得躲躲闪闪,这愈发为小镇增添了古朴和神秘。偶尔,有民居屋传出麻将的声音,你就会特别羡慕古镇的宁静。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写意。老是有长者教训我要知足常乐,我真的感觉我很知足。我不仅知足,也为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小镇感到骄傲。真的,现在,我散漫地走在古镇的腹地,一步一步走得特别从容。丁玲就出生在这座古镇。80多年前,丁玲也是这样走的,她从东风桥向西,走到了佘市桥,比我现在走得从容和镇定。她叛逆地站在佘市桥上,望了一下桥下道水,然后,没有犹豫走向了她想要的生活。站在这座桥上,难以置信,这座为古镇命名的石拱桥居然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全国排名前六名。我不知道,丁玲站在桥上时她在想什么。
时间那样久远了,丁玲如果现在健在,她也不一定回忆起来。但是,我记得第一次踏上石桥时的感受。五年过去了,心境似乎还是有一些变化。那时,心里还是有点底气,七百多年的石桥照样踏在脚下,多少有点得意。五年前,我写过一篇休闲文字,记录当时的心情,记得题目是《和石桥的一次对峙》。就在昨天晚上,我翻箱倒柜地找寻,竟然没有找到底稿。还有以前发表过的一些文字,也全不见了,我怀疑家人在搬家时给我当废品扔了。不过,有一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我盯着她看,她也用她深邃而悠远的目光望着我。我渐渐在她的目光里心虚起来,目光游离到河水里。对着河水,我使劲地吐了一口唾液。然后,爬上她的躯干,跳了一支拉丁舞。”
现在,我站在石桥之上,为当年的得意羞愧不已。这座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石桥,见证了七百多年似水华年,多少代人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而她兀自巍然屹立。站在她的旁边,你可以聆听历史的声音,就象桥下奔腾不息的河水,永不止息。我拿什么和她比?比不过桥下奔流的一滴水珠。
每每散步来到这里时,我的心情就免不了凝重。前年石桥维修,打开桥面时,我看到不少石板上雕刻着当年捐款的铭记,很是佩服当年的民众竟然完成了如此巧夺天工的宏伟工程。我思忖,是不是一位佘姓人家牵头,来主建这座风雨桥的呢?也曾查过不少史书档案,似乎没有确切的记录。不过民间有许多流传的版本。其中,有一种传说是一位佘姓人家修建的。道水年年洪涝,交通不便,年年修桥年年毁,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佘氏勇战洪魔,用自己的身躯充当桥礅,依仗神助,在一个风雨之夜建起了这座桥。后来,为纪念佘氏,桥和这座小镇便以佘姓为名了。这是野史,当不得真。不过,在我的内心里依然对这位佘氏充满了景仰。
对这座古镇的感情,别人是无法理解的。你经过、路过,甚至在此居住过多年,并不表示你会对她产生多大的感情。就比如你和许多异性交往过程中,不一定交往了就会产生爱情。人产生感情的基础是感觉,感觉来了,感情挡也挡不住。所以,很多能安静下来的时间,我都会在古镇走一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象爱情,让我有无穷的力量。
一座古镇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温习的过程,也是续写的过程。温习是为了更好的延续,延续历史也延续文化。佘市桥镇正是这样一本耐读的历史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