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洞庭听风 欢迎进入现代文艺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没有一个人会忘记这个时间。汶川地震,破碎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从那一刻起,眼泪就从来没有在中国人的心中停止过流淌。一场灾难带给每一个人心灵的创伤,需要多长的时间来抚平?一年,十年,或者一个世纪,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让人们忘掉痛苦和悲伤,却无法改变历史。唐山地震过去了三十二年,汶川的悲剧又在重演。两次灾难异曲同工的是人员伤亡惨重。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没有类似的自然灾害?谁也没有办法预测。
没有办法预测,但应该有办法预防。眼泪不仅只让我们缓解心灵的伤痛,还应让我们的大脑学会思考。
其一,加大地震预测部门投入,增强职责职能。现在看来,各级地震部门,特别是地震频发地带的基层地震部门,根本没有精力和经费用在高科技的预测上来。地震局仅有的经费只能用在过日子、保运转。而各级财政部门对这个可有可无的单位,似乎从来没有厚看三分。从事地震的工作人员也没有闹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据笔者了解,县一级的地震局从来就没有过象气象部门那样的观测设备和手段。没有专业的预测和预防。如此现状,地震来了,当然只有措手不及。所以,笔者以为,这个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必须强化,投入必须加大。只有加大预测预防的力度,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二,完善抗震防震法律手段,增强执法监督。现在,四川的抗震救灾灾民安置分三步走,先是帐篷安置,其次是过渡式住房安置,第三是永久性居住房安置。笔者认为,关键是第三步,在建设永久性居住房屋时,一定要明确抗震要求。在地震高发区域的生产和生活用房,特别是人口集中区的高层建筑和重点工程,比如学校、医院、厂房、商住楼等,应该提高抗震级别,用法律的形式约束下来。在此基础上,加强执法监督,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坚决不允许竣工验收和使用。
其三,加强防震知识宣传,增强自我防范能力。除了宣传必要的防灾救知识外,把重点放在普防上来。也就是如何化解地震灾害中的人员伤亡。笔者愚蠢地设想,如果家家户户都有一间房能抗击8.0级以上的地震,假设各家各户都有这样一个防震间,那么这次汶川地震就不可能有那样巨大的人员遇难数字。防震间的作用在于保护人员安全,整栋房屋都倒塌了,这间房因为是特殊结构(比如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安然无恙。
血的教训让我们痛定思痛,在悲伤之余,大家都要群策群力,理性地思考,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找到根治的良方。唯其如此,才能应对灾难,战胜灾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