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着雨,一点,一点再一点,落在窗台的雨罩上,然后象玻璃一样地碎了,一点一点地碎了……
支愣着耳朵倾听,这种声音很淡,很不经意。不认真听,就会离你很远很远。究竟有多远?感觉就是在婴孩时代,躺在摇篮里,一觉醒来,摇篮边没有人,响在耳边的那种声音。
对这种声音的眷恋,人与人之间感觉是不一样的,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时候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男人、男孩,女人、女孩,高兴时、烦恼时,真的不一样。童年的时候,站在屋檐下,看到雨从空中落下,在地上叭嗒一声,那时的注意力不是在声音,而时会惊奇地望着天空,渴望了解雨的去处。少年时,听到梧桐的雨滴声,心里很空落,渴望有一个亲密的爱人一同携手,对付那漫长的寂寞。青年时,行走在匆匆的人流中,对雨的感觉很淡薄,只想找到一个很温暖的避雨处。到了中老年,在声声清脆的雨滴声中,就不是听雨了,而是在记忆的深处,放映着风雨的故事。
一个人如果没有雨的记忆,这个人一定不完整。雨是生命的土壤,她会让生命长出颜色来。一个人如果没有雨碎声的记忆,这个人一定不浪漫,至少缺乏情趣。雨碎的声音是歌,可以在你心头用动人的旋律唱响。
你见过雨碎吗?在我二十岁那年,我就看见雨碎了一地。只是憋闷,至今回忆不来那种碎雨的声音。
那年秋天,我兴冲冲地如约去了雨湖。看到她时,我目光里的惊喜还来不及绽放,她就跑步来到了我的身旁,送给一个厚厚的信封,说了一句话,对不起!转身,以40公里的时速跑步出了公园的大门。在她转身离去的那一霎那,雨义无反顾地下起来了,一点一点落在湖中,有碗口那么大的涟漪。我低头看脚尖旁边的青石板,雨碎的时候也有桃花那样灿烂的水花。
拿着信,我一步一步走在雨中,感觉淋雨绝对比不淋雨舒服、痛快。雨一块一块地砸在眼睛、鼻子、耳朵上,还觉着砸得不够重,不够深沉。手中的信越来越沉重,有点拿不起,扶不住的担忧。里面装着我二十年酝酿的情愫,二十年的美好憧憬,不沉手才怪。我就那样一步一步走在雨中,看雨碎,听碎雨,那时的大脑一片空白,走在雨中,自己仿佛是一滴雨,在高空中不停地坠落,不知道将砸在哪块地上。
这次淋雨的邂逅让我刻骨铭心,导致我以后的十多年,在庸碌的生活经历中,对雨的印象大打折扣。再也没有任何一次淋雨的过程象那次酣畅淋漓、如泣如诉了。所以,每每比较起来,后来的雨碎或者碎雨,都不及那次的清晰、痛彻、明快。
说来也伤感,我最不堪忍受的是,我居然没有雨碎声的回味,这让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
后来,只要雨来,我都会对比雨声,找寻那次的记忆。一次又一次,乐此不彼。结果当然是徒劳,一次也没有把记忆唤醒。让我万分的沮丧。
雨下了,雨碎的声音如期响起。雨停了,雨碎的声音渐行渐远。一个十年过去了,一个十年又会来到,夜夜听着碎雨声到天明,痛楚的记忆哪里寻?
若干年后,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倾着身子,在雨点中张着耳朵,似乎在找寻什么。如果你无意间看到这个场景,千万别奇怪,这个老人是我——他在寻找雨碎声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