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从政观念

(2006-09-21 12:13:12)
第十二篇论从政仁学探微——《大学》《论语》解析
第十二篇
论从政
第一章从政的意义
一、 “政”的含义
孔子不承认自己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当有人问他“子奚不为政”时,他便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孔子所说的“为政”是从事政治活动的意思。孔子认为他所从事的仁的思想的传述工作就是在搞政治活动。当我们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也应该承认他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家。
  孔子算不算政治家?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期间曾赢得过夹谷之会的胜利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记载:鲁定公七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齐君企图以威胁手段慑服鲁君,孔子“以礼”义正辞严地批评了齐君臣的无礼行为,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并发起“堕三都”的国家行动;再从子贡所言“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等事实的评论来看,孔子是堪称为政治家的。
  孔子想成为政治家的愿望要比当教育家、思想家的愿望迫切得多。成为政治家必然要从政。孔子师徒经常谈论“从政”的问题。“从政”就是步入政界运用政权进行政治管理的活动。
    “政者,正也。”(《颜渊》)孔子好正名,认为“政”即是有国有家者(掌握国家政权的人)运用政权力量以身作则进行全民修身,使全社会的人格都“正”起来的国家行为。依此,能称为真正的政治家者,是指能按照实现天下归仁的需要行使国家权力以“正”的目标和要求实施社会人格创造工程的国家领导者。
  孔子所正名的“政”,是已确定了行为方式的,即只能是以全社会“皆以修身为本”的方式所进行的“政治管理”。
  “政”是“正”、“攵”左右合体字;“攵”乃“文”字象形,有文饰、文明义。从构字意义看,“政”有通过使人“正”而使社会文明起来的意思。此即可以说,早在能够造出“政”字的那个时代,我国古代社会学家即认为,只有那些为实现人类文明创造“正”的社会人格的社会管理行为才叫做“政”。孔子为“政”正名,所依乃“政”之原始义。
   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必须以“正”为目标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人格创造活动。模仿和遵从是社会人的本能,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最大,所以,实施全社会范围内的人格创造工程最好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这是孔子迫切欲从政、想成为政治家的思想根源。
  “有政”的含义与“为政”、“从政”不同。《子路》记载: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1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2,吾其与3闻之。”
  注释:1. 晏——迟,晚。 2. 吾以——以,用。吾以,用我。 3. 与——参与。
  冉求是季氏的主要家臣,经常上朝议事。孔子问冉求“何晏也”的目的,是想了解朝廷中所议何事,但冉求说“有政”。孔子凭什么说冉求的回答是错误的呢?孔子说“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季氏》),在孔子的观念中,“有政”必是广为人知的、涉及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国家行为,如礼乐制度的颁布等。这些国家行为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孔子当时身为国老,尚未有闻,可见是冉求没有搞清“政”和“事”的概念的区别。
  从这一记载中可知,孔子所说的“政”是指国家政令的发布、实施行为,这种“政”的概念与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政权行动、国家行为相近;只有少数从政者的议事活动是算不上“政”的。
二、 君子从政的目的
    孔子迫切欲从政,就是希望通过政治活动,通过政权行为使仁的思想原则成为全社会所信奉的生活准则,即“弘道”。
  君子“义以为上”,其从政的出发点便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颜渊》记载: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是居于其位的意思。“忠”,即忠正或大公无私的工作意志。“居之无倦”,就是能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行之以忠”,是一切按公正的原则办事的意思。此即孔子要求弟子所应该掌握的从政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态度。
  《子路》记载: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1,劳之。”请益2。曰:“无倦。”
  注释:1. 先之——先,先导。先之,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表率。2. 益——增加。
  “先之”,即是做表率的意思。“正”者,便是不凭感情做事,而是唯义是从。“劳之”,即是去调动群众建设新社会的积极性。“无倦”,要求弟子要永远坚持这些从政原则。
    孔子反对利用政权为少数人或某些集团服务的行为,并认为,只有那些愿为全社会服务的人才有资格掌握政权。孔子的这种思想是深入弟子灵魂中的。《子张》记载: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2。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3而勿喜!”
  注释:1. 阳肤——相传是曾参的弟子。2. 士师——相当于现在的法官。3. 矜(jīn今)——怜悯。
  许多人当了官就沾沾自喜,大概是名誉地位一齐来的缘故吧。如果当官者首先想到自己所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便会庄严起来,怎会沾沾自喜呢?曾子是在做端正阳肤从政出发点的工作。做官的意义就在于使自己所管辖的政权机构按实现仁世的要求发挥正常官能,从而把社会引向光明。只有抱定这种从政愿望的人从政才有资格称之为从政君子。
三、 孔子从政的努力
  孔子懂得掌握政权对改造社会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一直为能获得从政机会而努力。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想获得能够施展抱负的从政机会。
    《学而》记载:
 子禽1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2与之3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4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1. 子禽——即陈亢。2. 抑(yì意)——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还是的意思。3. 与之——交涉,争取。4. 其诸——或者、大概的意思。
  为了获得掌握国家政权或参政议政的机会,有人采取暴力夺权或武力威胁,有人采取阿谀奉承或贿赂投机等,孔子则主要选择“立德”方式去求得。
孔子为了掌握政权曾有过迫不及待的激情。《阳货》记载: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4乎!”
  注释:1. 公山弗扰——又称公山不狃,原是季氏的家臣。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他支持阳货,在费邑叛变季氏。 2. 末之也已——末,没有。之,去。已,止。“末之也已”,是没有什么地方去就算了的意思。3. 之之也——第一个“之”是助词,起着倒置宾语的作用。第二个“之”是动词“去”的意思。4. 为东周——在东方建立起一个西周式的礼制社会。费邑在鲁都曲阜之东。
  子路之所以对孔子“欲往”费邑“不说”,是认为支持公山弗扰叛变是不光彩的事。实际上,公山弗扰与季氏之间的矛盾是难论是非的。公山弗扰对孔子的主张是清楚的,他既然召孔子前去,就是准备让孔子按照其主张去建设费邑以巩固其地盘的。孔子认为可以利用这种机会掌握治理费邑的权力,把费邑建设成理想的社会,为华夏诸国树立学习样板,从而为天下归仁铺路。
  《阳货》又记载:
 佛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而不缁4?吾岂匏瓜5也哉?焉能系6而不食?”
  注释:1. 佛(bì xī必希)——晋国大夫范氏家臣。范氏与晋国权臣赵简子有隙,公元前490年,赵简子攻打范氏,佛据中牟抗拒赵简子。2. 中牟——晋国地名。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3. 磷(lìn吝)——石块破损。4. 涅(niè聂)而不缁(zī兹)——涅,染的意思。缁,黑色。“涅而不缁”,染不黑的意思。5. 匏(páo刨)瓜——葫芦的一种,味苦不可食,常作观赏用。6. 系(jì季)——系结。
  孔子之所以平时教诲弟子“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意思是修身做君子的人,在立场尚未坚定的情况下,容易受到不善者的影响而不利于修身。但对于那些立场坚定、意志坚强的仁人志士来说,为了实现仁的社会理想,是要与一切人打交道的。孔子欲去中牟,并不是听佛指挥的,而是要以自己的思想影响那里的人,使之走上正道。“磨而不磷”,形容仁人志士的坚定的立场。“涅而不缁”,形容君子清白而不染。只要抱定实现仁的信念和决心,能够获得政权,在哪里不可以建设成一个崭新的社会呢?如果处处讲究别人的不足之处,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去,一次又一次地丧失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岂不是空有志向而不愿付诸实践吗?孔子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说明他是具有通过从政而进行实现仁的政治实践的意志的。
  孔子欲往公山弗扰和佛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孔子对当时鲁国的季氏和晋国的赵简子的立场,即认为这些当权者也是不足以信赖的;如果说能够成就仁的事业而动摇他们的政权的话,那也是值得的。此即可以说,孔子并不是要维护旧政权的。  从孔子欲往公山弗扰和佛处看,孔子取得“闻政”的方式又不仅仅是以人格形象取胜,似乎是只要不违反仁的思想原则,可以用一切办法谋取。孔子曾拟定取得政权、守卫政权和使用政权的策略和原则。
《卫灵公》记载:
 子曰:“知1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1. 知——同“智”。2. (lì立)——到,临。
  “知及之”的范围很广阔,一切不违反仁的思想原则和可以取胜的方式方法都包括在内。
  “仁能守之”中的“仁”,不是孟子所说的“仁术”、“仁政”的意思。“仁”与“知”相对而言,只能是“爱人”的感情力量,即是指仁的感性情操如热爱社会所迸发的积极为全社会服务的各种激情。“政”是政治方法,“仁”与“政”是不能组成政治学中的术语的,岂可用感情作为一种笼络之“术”或政治方法呢?感情是自发的,不是想拿就拿得出来的,如果没有仁的情操,硬要表现出“仁”来,岂不是大伪之风盛行了?孔子说“知及之,仁能守之”,是指谋取政权者当是早已具有“仁”、“知”的人,所以才能做到获取政权后就能以“仁”守——不仁之人岂能“仁以守之”?“仁”是“体”,是要靠修身炼就基本功的。
  “庄以之”,是要求庄重地对待已获得的政权,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运用政权去维护全社会的利益。
  “动之以礼”,是要求在行动上按照合理的制度办事而不违章。
  从孔子的这些言行看来,只要孔子获得从政的机会,必会以实现仁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去建设新社会的。夫子之栖栖,时而有遑遑,有求从政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