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粗读《中国周刊》创刊号

(2009-05-11 23:59:38)
标签:

中国周刊

创刊号

调查

人物

纪事

杂谈

http://www.wowa.cn/EDIT/UploadFile/2009511234510499.JPG
《中国周刊》创刊号

怎么来读手里的这本注明“01”期的《中国周刊》呢?说实在的,我并不是政经类媒体的目标读者,所喜欢的文字,也很偏狭。但一个不曾谋面却有缘的友人,在办这本名字很大气的刊物,作为一个算是研究媒体的人,我还是觉得应该花钱并且花些心思来读读的。以下是粗读的感受:

1、整体感受是,“国”比“家”重,“事”比“实”轻。当然,有这样的感受,还是因为杂志的发刊词里已经提到了,“关注制度变革和创新,是《中国周刊》的核心价值所在”。制度自然更多的会让人联想到“国事”,尽管此“事”里也有家事,但总跟纯粹说家事的商业刊不同;“事”比“实”轻,原因很简单,杂志的速度自然赶不上报纸特别是网络,重“事”自然很难做。但重“实”的《调查》栏目做起来当然也不易,篇幅(点)与数量(面)不能兼得,篇幅大,精力消耗多,自然数量上就会少,但万一读者不关注此话题,那么损失就大,但照顾了调查的数量,深度不足,那也是一种遗憾。第一期的《调查》栏目里有五篇稿子,其实加上封面文章“朱孟依公司迷案”这个大调查,刊物重“实”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2、就文章而言,不晦涩,不玄虚,但也不能算很言简意赅。《速览·关注》里的文字,不够精致;《速览·外媒》里八篇外媒稿子,标题里居然都有“中国”两字,不知道是故意还是疏忽,包括《观察》栏目共四篇文章三个标题里带“中国”字样,标题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的”字结构为主;另外,《女厅长落选背后》,放在《调查》栏目里似乎压不住阵脚。

3、就编排而言,封面文章放首的做法是一种特色,但似乎不方便在路途翻阅,因为路途基本合适看P22页开始的《速览》和P74页的小专辑《影像》(个人对《影像》那6P感觉不错);《汽车》栏目似乎是一个折中了经营,或者随时效可变动的一个栏目,否则独立此栏目的意义值得商榷;《人物》里的《老兵复活记》,似乎跟《纪事》里的《教授和村庄》对调过来更合适一些;创刊号里,几乎每个栏目里都有四五篇文字,或许还是在考虑点与面的结合问题。如果点不深入,那么面就显得很重要,也许很快这种基本平衡的格局会打破的。

粗略读下来,写下来,只是一己之见。未来《中国周刊》会什么样,也许只有编者心中更明确些,但最终好坏还是要由读者用钱来投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