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等于什么
(2009-02-03 03:38:13)
标签:
男生女生男人女人同学杂谈 |
20年等于什么?有无数解。
1989年到2009年,一群不再是高中生的70后前高中生,为再次相见时,是否仍以“男生”“女生”相称而欢笑。但就像那位倡议的同学所言,我们肯定不会用“男人”“女人”,尽管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男人女人。
1989年到2009年,两位老师,班主任朱老师,数学老师邵老师,已经更多了慈祥而不是威严。尽管他们都已经退休,但就像班主任朱老师所说,对每个同学而不是个别依然熟悉,印象深刻。特别让所有同学感动的是,班主任还特意保留了学号卡,翻看那些已经发灰了的纸条,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点名报道的学童年代。我的学号是“16”,而我一直还以为自己的学号是“34”号呢。看来,人变得越来越有成见了。
1989年到2009年,从54名到四十几名。在又一次初四大聚会上,来了三十多名同学,加上上次初四大聚会来了但这次没来的同学,已经联络上的同学,不到50名,还是有几位同学,特别是有几位当时很熟悉的同学,至今仍没有联络上。而刚刚联系上的同乡同学,终于在我的亲自寻找下,在初四前两天联系到了他。在大聚会时,跟不少同学说,应该努力去联系那几个至今没联系上的同学们,在未来一段岁月里如果再没联系,也许真的就永远联系不上了。因为很难保证,我们所有人,仍有下一个20年。
1989年到2009年,同学们的不变与变。班主任说,同学们都没变啊。确实,有的胖了,发福了,有的瘦了(呵呵,我是),有的更英俊或更漂亮了,当然,跟毕业照上的比,还是大同小异,只是正常的成熟了。变的是什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小到我的乡音有点改变,大到有几个同学完全不同的职业经历。其实我感觉,更多的是留言的变化。在我的高中毕业留言薄上,大部分都是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20年后的初四同学们自我介绍时,似乎都变得很谦虚了,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混混”。
1989年到2009年,就我个人的变化来说,高中已经从“城里”变成了“老家”。20年前,跟乡里乡亲介绍时,都会说在“城里”读高中。那时,属于我的那个“城里”,是不足三四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东北西几条不同的小石桥引入。清晰地记得,进入那块圣地时,是在23年的一个雨天,巧合的是,23年后的初四,再次造访时,也是一个撑着油纸伞的雨天。只是,脑海里的校门,已无影踪,那几条小石桥,除东面那条,其他的都已经更新了。原来由学校曲折到西门大街的青砖巷,已经消失,成了新市中的教育楼。上次在那个“城里”一呆就是三年,这次去“城里”,不足15分钟。初四大聚会时,我很不好意思的跟班主任说,“城里”已经成了我现在平时经常说的“老家”了。
20年后的今天,“同学”更多的像是一张老照片。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已经为人父母。2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不同的造化。2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突然间明白了一个词的含义——光阴荏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