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冠军的成功,与“超女”的成功不同。
“超女”成功,属于真正的全赢——主办方赢了,因为节目有收视率就有广告;评委赢了,因为出场费估计噌噌噌翻了无数倍;“超女”当然更是赢了,因为不但之前花费的路费化装费粉丝费都可以一股脑赚回来,还保证了未来在任何一个演出舞台上的红火,因为没有哪个舞台能有“超女”总决赛的舞台那么大,那么热火。
《赢在中国》的赢,与“超女”的赢相同的是——主办方赢了,因为节目同样有收视率也有广告;评委当然也赢了,因为那些著名风险投资(其实之前只是圈里著名圈外很少人知道)的合伙人评委,现在也变成热门人物了,至少就算在中央台做个6月期的广告,1000万怎么也合适啊。
对《赢在中国》冠军来说,与“超女”的赢不同的是,“超女”的未来始终在舞台上,目的就是娱乐大众;而《赢在中国》的冠军,他们真正的赢,却不是在电视里,而是在客户那里。我想即使是《赢在中国》主办方的CCTV或新浪的领导,都不会是舞台里的热门人物了,更别说《赢在中国》的两个主评委张瑞敏和柳传志,他们更是先把企业做成功,然后才有他们个人的成名。
现在,《赢在中国》的冠军是个人先出名,然后企业再出名,这种方式未尝不是新时代的新尝试。但毕竟做CEO跟做娱乐明星不同,CEO要服务的是企业的目标客户,这些客户估计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什么电视明星,除非你的产品或服务有不可替代性,或者叫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跟《赢在中国》冠军的个人素质要求似乎没有必然关联,跟《赢在中国》冠军的素质有必然关联的,只是评委和电视观众的感觉。就像出色的学完EMBA的人,并不一定能成为杰出的领导人一样。
尽管说了上述罗嗦话,但还是要祝福《赢在中国》第一期冠军宋文明先生,以及其他几个获得风险的获奖者,祝福在电视观众和评委面前成功的你们,也能在客户面前成功,但要提醒的是,电视观众和评委的严格,仍旧只是纸上谈兵,客户可不会跟你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