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交易”而不用“交换”,主要是觉得目前很多网站尽管好象没收钱,但还是一个生意,只是他们觉得还没到可以收钱的时候。美国那些著名的WEB2.0网站,都称是自己的兴趣,但最终都因为卖掉而赚了大钱,所以说纯粹公益,也并不恰当。
要问网络里交易的究竟是什么?答案可能有种种,我的答案是:两“信”。
首先是信息。大家都能知道,网络里实际上传输的是比特(Byte),而且也只有比特。那么这些比特显示到电脑前,人的眼睛耳朵能看见能听到的,是什么呢?有的说资讯,有的说信息,也有说知识的。如果抠字眼一些,还是信息更准确一些,因为知识是由信息里解读出来的,而资讯只是信息的一种形式。网络上信息的样式,并不比线下的少,甚至有了更多样式,比如即时通讯软件(IM)中的表情图,现实中的人,可能没那么多的表情。
其次,是信用。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所有交易信息经过时间的累积,就会形成对人/组织/社群的一个信用值判断。新浪的品牌当然会比一个新出来的自称门户的网站更值得信任,尽管那个网站可以完全COPY新浪的全部新闻。这只是网站自身的信用问题,这其实只是网络能产生的信用的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网络使用者的信用问题。最著名的B2B网站阿里巴巴,用户超过300万,每个客户的所有交易信息的累积,就可以形成这个企业的信用值,凭这个信用值,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甚至也可以获得短期融资支持。阿里巴巴也就利用这种信息累积起来的信用价值,推出了“诚信通”产品,这跟银行给第三方提供某个企业的信用记录是一个道理。而信用必须是要靠时间来累积的,一次交易无法形成准确的信用值判断。
目前,国内的网络里,一般的交易者在那里交易的只是信息,只有极少数的网络交易者,才有可能做信用的交易,阿里巴巴算是一个吧。当然,交易信息和交易信用并不冲突。
前一篇:为什么网民不愿意买单?
后一篇:成都的两种文化